第五百八十三章 更教何處問天涯(第2/2頁)
章節報錯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清廷對地理資訊的嚴格管控,另外出於“滿漢之防”的考慮,滿清嚴禁漢族士人菁英接觸到涉及邊疆、軍事、防務等關於帶清統治存續的地理知識,相關資訊和資料都集中在內廷,只有乾隆本人才有資格調閱。
比如在成書於雍正八年的《海國聞見錄》裡,曾詳細介紹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蘇拉特、孟買等三處殖民地的情況,並明確指出英國人在印度次大陸的殖民地最北端與西藏接壤。然而此書後來被編入了《四庫全書》,再也不許在民間流傳。
在另一時空的歷史上,是先有第二次清廓戰爭,然後才有馬戛爾尼訪華。當時清廷為了搞清楚英國人是否在清廓戰爭裡提供協助,曾專門就紅毛國、披愣和英屬印度這三個貌似不相關勢力的相互關係詢問馬戛爾尼。儘管馬戛爾尼在不瞭解戰爭的情況下就對此問題予以了否認,可清廷還是透過對廓爾喀戰俘的審問確定了紅毛國就是英屬印度。兩年後,乾隆又透過和英王喬治三世的通訊,再次印證了這一判斷。
到了三月中旬,剛剛拜謁完清西陵,並準備巡幸五臺山的乾隆傳諭軍機大臣,授福康安為“撫遠大將軍”。訊息一出,震動朝野。捎帶手的,負責押運軍需物資的和琳也在兩天後得到了提拔,從正藍旗漢軍副都統升為鑲白旗滿洲副都統。
要知道滿清自入關以來被授予“撫遠大將軍”一職的,算上福康安一共只有十位。除了個別碌碌無為的,無不是肩負開疆拓土之責。
乾隆在上諭裡雖然說是為了朝廷的威嚴尊重,使番眾生畏,賊匪破膽。可他也是藉此向軍機大臣和福康安明確對廓爾喀作戰的總體戰略,即“痛加殲戮以滅其國,盡奪其土。”
為了實現這一作戰目標,清廷無論是從調兵人數還是物資軍費上都是竭盡全力。
在兵源的調派上,四川提督成德、總兵穆克登阿、綠營總兵張芝元已經率領由藤牌兵、金川土兵和綠營組成的三千兵馬先行進藏,隨後還將有五千金川土兵沿川藏線陸續抵達。而在青藏線方向,除了由臺斐英阿和一百巴圖魯侍衛章京率領的一千五百索倫兵外,還有駐藏辦事大臣和琳率領的兩千健銳營、五百八旗火器營、青海三十九族番兵、以及少數八旗蒙古兵等。
如此一來,兩路人馬的總兵力預計將超過一萬八千人。
原本朝中還有人建議從雲貴徵調番兵,不過乾隆在經過審慎考慮後,否決了這項勞師襲遠的提議。這主要是由於川兵中的金川土兵遠比雲貴番兵作戰勇猛,之前的“大小金川之戰”就足以證明。這些土兵完全適應高寒地域作戰,且攀巖能力較強;要知道川藏線上的打箭爐地區,跬步皆山,馬匹難行,且沿途都是羊腸山道,惟有金川兵視若平地。
在後勤物資的準備上,清廷也是拿出了吃奶的力氣。福康安和成德經過一個多月的籌措,以藏地現有的十四萬石糧食儲備和牛羊數量,可供大軍近一年的用量。另外在青藏線方向,陝甘總督勒保、青海辦事大臣奎舒奉旨預為籌辦乘騎、運畜、糧秣、柴薪、臺站、嚮導等事宜;川藏線方向,由四川總督孫士毅、參贊大臣惠齡奉旨籌辦糧草。
在軍費的籌措上,除了戶部先行調撥的三百萬兩,還有長蘆鹽商和山東商人報效的五十萬兩、兩浙商人何永和捐獻的八十萬兩,另外就是在四川、雲貴、湖廣徵收名為“幫帖款”的官府攤派。
三月下旬,福康安派人向廓爾喀攝政王巴哈都爾發出檄諭,口氣極為強硬:
“......近接爾呈成德的信內稱藏人背棄前言,不給銀兩,因此細事爭競。爾即應將實在情形,稟明天朝駐藏大臣,聽候查辦,或駐藏大臣不為申理,亦應稟知總督、將軍等,自必為爾秉公判斷。且爾既曾派頭人進貢,即欲具表遣頭人齎奏大皇帝,誰能將爾差人阻抑,乃竟敢稱兵佔據邊界,毀壞搶掠扎什倫布!爾豈不思衛藏之地即天朝之地,豈容作踐!現今奉命統軍來討,爾等從前所議錢債細事,概不值理論,斷不似從前與爾說和完事!”
在此期間,福康安還派遣了一名巴勒布商人潛歸廓爾喀,預謀行離間之計顛覆王室,結果未遂。
直到這時,一開始沒把清軍當回事的廓爾喀方面終於覺出不對味了。他們一邊在濟嚨、絨轄乃至鄰接聶拉木地帶增強工事,準備做殊死抵抗;另一邊又將在加瓦爾地區和錫金王國作戰的主力部隊陸續回撤。
到了四月,為了避免戰事擴大,廓爾喀攝政王巴哈都爾遣使者進藏,並將之前扣押的一名清軍士兵釋放,還攜帶禮物進獻給“撫遠大將軍”。然而廓方不知道的是,滿清此次作戰就是要滅其國,奪其土;像以前那種畏威服罪,獻表求和的事根本想都別想。
福康安當場擲還金花緞、千里鏡、布、氈等六件禮物,對使者進行了嚴詞駁斥。
四月上旬,從西寧出發的官兵已經陸續進藏,福康安最依恃的索倫達斡爾軍跟和琳率領的部隊都相繼抵達了日喀則;而從打箭爐出發的藏族屯練和金川土兵因為是徒步走到的拉薩,差不多要四月下旬才能抵達後藏。
四月十八日,福康安與臺斐英阿、和琳離開日喀則,馳赴拉孜督促軍糧運往宗喀。
四月二十五日,福康安三人自拉孜動身,二十七日抵達了第哩朗古,四川提督成德正帶兵駐紮此地。之後他們幾人分頭前往絨轄、聶拉木檢視地形和廓軍工事,最後決定以濟嚨、巴勒布為主攻方向,定於五月初發兵進攻。
此時的廓方還被矇在鼓裡,他們以為對面只有少量的清軍和藏兵,根本無須害怕。在攝政王巴哈都爾看來,由於清廷長期對邊疆地方採取的“因俗設治”的放任政策,所以根本不會調重兵支援西藏。既然沒有重兵,那麼憑藉著喜馬拉雅山天險,怎麼也能將對方堵在國境外。
另一邊,孟加拉方面的英國人在收到福康安的檄文後,經過分析,決定不摻和這件事,靜觀事態進展。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一支由整修一新的雷神號和北海一號、二號組成的船隊,自三月下旬從北海鎮啟程,經過在琉球、會安的短暫補給停靠,此時距離法國人在印度的大本營本地治理僅有兩天路程了。
古老的南亞次大陸,註定將被北海鎮攪的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