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車軋軋北國道(第1/2頁)
章節報錯
1791年7月24日,一艘線條優美、掛滿了白帆的三桅風帆船從北海鎮南面的海面上快速劃過,尖銳上翹且向前延伸的船頭在平靜的海面上與倒影一起,如同一把張開的剪刀,讓那些在碼頭上忙碌的工人發出了好一陣的讚歎。
“這船可真好看。”
“是啊,聽說是新下水的。”
“......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一個碼頭工人一連練數了兩遍,這才驚訝的道:好傢伙!八面帆,恁說它上面咋就掛那麼多的帆呢?俺以前在榮成海上見的都是黑乎乎的硬帆。”
“恁連這都不懂?俺家二小在學堂裡聽先生講過,回家也給俺講了一遍。這帆多啊,講究的是個吃風大,速度快......”
這條新下水的風帆船被命名為“飛雲號”,是北海鎮造船廠根據趙新從另一時空搞來的圖紙和等比例模型,仿造的第三條飛剪風帆船。
該船全長達48.46米,船體長為46.97米,船寬9.69米,型深9.69米,吃水6.13米,載重量860噸。從船體到船艏桅杆,再到三根主桅均為鋼製,連索具也是用的鋼絲繩。
船上總共配備了兩臺小型柴油發電機用於驅動三個電風帆絞盤、一臺錨機、液壓舵機、和水泵。有了電力系統的協助,駕駛和操縱就變得相對容易多了,與同載重的風帆艦那二百多名船員相比,“飛雲號”總共才有35名船員。
從趙新動了念頭準備往大洋彼岸派移民開始,北海鎮的造船廠就一直在仿製飛剪船。第一艘是艘500噸的木製飛剪船,純粹為了讓工人練手,後來給了航海學校當訓練艦;第二條的大小跟第一條一樣,但是採用了鋼材和焊接技術,不過因為工人們在桅杆焊接和龍骨焊接上水平不行,船體造了一半就停工了。
一般來說,技術上領先一步是天才,領先兩步往往就成了瘋子。先進技術的使用必須得有相應能力的產業工人配套才行。
之所會以採用焊接技術造船,主要就是北海鎮境內非常缺乏製造海船的木料。
不管是柚木還是鐵力木,都需要趙新從另一時空購買,要麼就得派船去澳門採購。況且北海鎮已經有了四條從沙俄手裡繳獲的風帆船,同時還有十幾條從暹羅買的大型廣船,大部分的木料都要緊著這些船來用。
再一個原因就是使用鋼材建造的船舶不僅成本遠比木材要低,而且重量更輕,可以裝載更多的貨物和人口。
雖然張波已經將自己的焊接手藝毫無保留的傳授了出去,目前北海鎮最好的焊工都在造船廠,這些人焊個鍋爐啥的已經毫無問題。
可是焊鍋爐和船舶焊接根本不是一碼事,船舶焊接是一項技術性和專業性極強的工程,建造成本神碼的可以先不管,材料結構強度和使用功能上絕不能出問題。
張波的那點兒焊接水平在一般小工程上或許沒問題,但到了大工程上就不行了。要知道不管是焊接過程中的夾渣還是氣孔,又或者是咬邊、裂紋,都會導致船體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對船舶強度造成影響。
比如氣孔的總量不能多於工作介面的百分之五,反之就會影響焊接縫的抗拉強度,降低金屬的機械效能。再有就是,那些未焊透、未熔合的部分所導致的強度危害更大,比起氣孔和夾渣更嚴重,極有可能引發焊接部位發生脆性斷裂。
這事再指著張波肯定沒戲了,而且他這幾年一直忙於北海鎮的採油煉油大業。於是乎,負責監管整個造船專案的那位葡華混血工程師決定把步子收回去點,以免再次“扯著蛋”。在請示了趙新並獲得同意後,龍骨和船體依舊採用橡木,而像桅杆、舷頂列板、甲板邊板、以及上層建築中非密性的連線,都採用了鉚接和焊接工藝。
就這樣,經過了一年多的反覆摸索,直到今年7月中旬,“飛雲號”終於下水了。眼下這條船已經經過了五天的外海試航,之後還要在年底之前跑兩趟濟州島和南九州,找出建造上存在的缺陷不足,並進行改進。
對於派遣移民奔赴大洋彼岸的事,趙新其實並不是很著急。“西進運動”雖然已經開始,可依然還在密西西比河以東轉悠,更別說落基山脈了。所以不管是薩克拉門託還是科羅拉多,離美國人家門口還遠著呢。
趙新心裡有個計劃,暫時還沒和其他人說過。他打算到時截一把胡,讓傑斐遜購買路易斯安那的圖謀落空。眼下路易斯安那地區的統治者已經變成了西班牙,不過再過幾年,等拿破崙上臺,隨著《聖伊爾德豐索密約》的簽訂,路易斯安那地區又會回到法國人手裡。
然後麼,就是得掐時間找節奏,跟法國人拉關係,步步搶在美國人前面。這年月的“”還只是銀幣,黃金屬於貴重金屬。等到明年漢密爾頓搞出了《鑄幣法案》,每枚“”的含銀量就是24.0566克,對標西班牙雙柱銀幣。
而一枚北海元的含銀量是6.9005克,所以一美元兌換北海銀元的比例就是3.4862:1。
銀子對趙新還叫問題嗎?要知道在北海鎮的金庫裡,光是裝銀條的山洞就有五個,每個山洞的面積都有兩個籃球場大小,已經都快塞滿了。
“跟我走吧。”
海灘上,趙新抱著雙臂望著遠處的“飛雲號”,將念頭從十萬八千里外收了回來,然後對身邊的王貞儀沒頭沒腦的來了一句。
十幾秒過去了,王貞儀沒反應,目光從大海轉到了天上,於是趙新又重複一遍。這回,王貞儀開口了。
“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