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北海鎮的第一段鐵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1791年4月2日,正當鄧飛他們在巴達維亞取得初步勝利時,北海鎮發生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已經開工建設了一年多的伯力鎮至黑龍江城鐵路線第一期工程即將正式通車執行。
從3月30日開始,北海鎮各地穿越眾只要手頭沒有要事的,都陸續來到了伯力鎮,準備參加通車儀式。
4月1日這天,沈璇在趙新那半個警衛營兵力的護衛下,帶著一歲多的沫沫也來了。與她隨行的有阿妙、擔任保鏢的吳姑娘、陳二丫,甚至還有大病初癒的王貞儀和唐小等人。
這事吧,沈璇也看出來了,自己的男人雖然不是走到哪都處處留情,可也比花心大蘿蔔差不到哪去。眼下她最怕的就是趙新哪天再往北海鎮放個金髮藍眼的羅剎女人,到時候可就更亂了。
除此之外,汪中、段玉裁、劉臺拱、洪亮吉、焦循、黃承吉等人也都放下手頭的事,跟著於德利和老尤等人一起來了。擔任他們隨行護衛的,是老拳師吳鍾、柴如桂、高六庚和李清文等人。
至於廣大群眾,咳咳,老百姓們都忙著春耕,沒工夫搭理什麼“火車”,畢竟這年月守著五十畝地不愁吃穿,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人生頂點,沒事瞎溜達個啥啊!
整條線路全長208.7公里,起點是位於伯力鎮西北24.3公里處的伯力站,終點則是位於小興安嶺的阿克他拉山和佈列亞山交匯處的奇穆尼鎮。
“奇穆尼鎮”是因鐵路而起的新興村鎮,位於黑龍江左支流奇穆尼河的低地平原。此地原無名字,周邊數百里在清廷的官方地圖和赫哲人口中被稱為“奇穆尼窩集”,屬於奇勒爾赫哲人的居所。
早期的吉林和黑龍江境內林木蒼鬱,遮天蔽日,因落葉長年在林中堆積,導致水流不暢所形成的大片沼澤地帶,被赫哲人稱為“窩集”。
在前期的勘測過程中,來自島國的司馬江漢帶著手下的學生,在奇穆尼河的左岸、距離黑龍江河道257公里處發現了一座品質很高的煤礦,經林子平等人確認無誤後,上報“北海鎮鐵路建設委員會”,之後便決定在此設定站點。
由於勘測隊在伯力到海蘭泡近六百公里的路段上只發現了這一座煤礦,因此奇穆尼鎮的地位便顯得愈發重要,畢竟北海鎮的火車是需要燒煤的,而伯力那裡的鋼鐵廠更是需要大量煤炭。
北海鎮要想全力開發地廣人稀的外東北和東西伯利亞,要是沒鐵路,一切都將遙不可及,更別說及時調動部隊了。也只有鐵路,才能將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牢牢的鎖住,將成千上萬的關內貧困農民運送到以火車站為中心的各個定居點,將這片土地真正納入中華版圖。
趙新在白柏兒城(伊爾庫茨克)的時候曾聽到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很能說明西伯利亞幅員之廣,當然了,這也可能是有人杜撰的。
說在十八世紀中期的時候,沙俄的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皇曾邀請勘察加半島的六位處女到聖彼得堡覲見。這幾位貞潔的少女在沙俄官員的護衛下,剛走到伊爾庫茨克,就已經懷上了衛隊軍人們的孩子。等這些人再次跋涉了一萬多公里,抵達了聖彼得堡時,那些女人都已經懷上了頭生孩子們的弟弟妹妹。
事實上馬拉鐵路在北海鎮轄地內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從蒐楞吉島的金礦到蝦夷地的北泉州煤礦,再到菱刈礦區都有。最長的那條是北泉州煤礦上用的,差不多有1.5公里長,三節車廂一次能拉八噸煤,用的都是之前跟清軍作戰繳獲的蒙古馬。
話說從伯力鎮向西修鐵路困難極大,雖說做做路碴的石頭可以從八十里外山上開採,可鐵路經過的地區都是處於凍土地帶的沼澤;冬天凍的硬邦邦,春天解凍就成了泥塘。
最令鐵路建設委員會哭笑不得的是,別看伯力這一地區的針葉林無邊尤際,木材資源極其豐富,但大都不夠結實,耐久性差,造紙可以,做枕木那是根本沒戲。如果砍伐下未乾透的木頭做枕木,用不了一兩年就得壞,因此適用的木材不得不從300公里開外的興凱湖北岸林場運過來。
要砍樹,還得清除樹根,要把路基挖深到地下三米,然後用碎石乃至水泥回填,再修出路基和路塹,修建排水渠。同時,築路的工人們還得修建一條與鐵路線並行,能容納四輛四輪大馬車並行的道路。
從1789年6月開始,由德川幕府北海奉行組織的兩萬多名島國工人便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忙碌,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伐木、挖土和採石。
整個工程很繁重,但北海鎮並沒有虧待這些島國農民和罪犯的吃穿住。夏天的時候,大部分工人就露營住在帳篷裡,到了冬天,由於只能修橋、建車站和進行其他輔助工程,幹活的人就少了一半,冬天工人們都是住進那種一間能容納10~20人的地窨子裡。
從4月到9月,工人們一般要從早上6點半乾到晚上7點半,一天13個小時,中間只有在午餐時間能休息兩小時,令人精疲力盡;即便是在寒冬,低溫和大雪會阻礙施工,這些人每天也要工作七八個小時。
島國工人們一週工作六天,遇上北海鎮的節假日也休息,伙食雖然談不上精緻,管飽沒問題。勞工們的餐食是要從薪水裡扣的,食材有的來自北海鎮,有的則是從赫哲人手裡採購的漁獲和獵物。這年月黑龍江和周邊支流裡的魚多的如同天上的星星,像奇勒爾赫哲人光是靠著給鐵路工地提供漁獲,每個月的收入就足以養活一家老小。
勞工們的早餐通常是稀粥饅頭,配以北海鎮自制的醃鹹菜。午餐通常是饅頭,偶爾會有糙米飯,配上用大口鐵鍋燉的河魚,隔幾天也會燉一鍋野豬肉或是狍子肉,時常再配以豆芽、蘿蔔或是甜菜葉子。晚餐是麵條,配以中午剩的魚湯或是肉湯,每人還會得到一塊黃油或豬油。
因為從不同村子或是町來的勞工,其伙食都是由本村本町的跟來的女人負責,所以伙食的水平也是千差萬別。那些做飯水平差的經常引起抱怨乃至騷亂,但大體而言還是油水充足的。
“北海鎮鐵路建設委員會”給這些島國來的工人待遇還是不錯的。比如有技術的伐木工和採石工的薪水是每個月八十元北海銀幣,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挖土工每個月是五十北海元。即便是幕府和提供勞力的各藩要扣走一半,可還是讓關東的無產流民搶破了頭。
眼下能來北海鎮修鐵路,光是託關係就得給各藩官廳至少二十兩,此外還得付給北海奉行二十兩買船票,搞的那些貧苦的農民只能去借高利貸。幕府這兩年靠著輸出勞工的生意,從上到下可謂掙的盆滿缽滿,極大的緩解了因強制降低扎差利率而帶來的經濟危機。
既然是修鐵路,那就不可避免的會有危險。雖說“鐵路建設委員會”和趙新本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提供各種先進的工具和裝置,可施工條件有時艱苦的令人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