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是漢陽商人李尚義。”

“在下是漢陽商人李鬥煥。”

“在下是成均館生員孔孝源。”

在和趙新行了拜見禮後,三個從朝鮮國坐船而來的傢伙介紹了自己的身份。趙新驚訝的發現,這三個人的官話居然說的還不錯,不過腔調卻是有些怪。

三個李朝來客也不住的打量著趙新。心說這位就是自稱朱明趙王的後代?跟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差距也太大了!此人雖然身材極為高大,可髡髮短襟,渾不似中原人士;況且還頂著一對熊貓眼,一看就是酒色過度的模樣。

“看來謠言終歸是謠言,不可盡信啊!聖人有云,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誠不欺我。”孔孝源雖然心中鄙夷,臉上卻還是保持著平靜,不卑不亢。他原以為來到北海鎮能看到遍地大明衣冠,可誰知自打下船伊始,人人都是髡髮短衣,處處是奇技淫巧,朱明的旗號竟是一個也看不見。

再看看此處會見之所,就是一間普通的木屋子,雖然屋內面積不小,可除了幾樣認不出是幹什麼用的東西外,就是一張桌案,幾把連扶手都沒有的椅子。四人隔案而坐,絲毫不講華夏禮儀。

不過在他們抵達入港之時,海邊停泊的雷神號可真把他們真嚇住了,所以言語間還是十分恭敬。

趙新每天忙的要死,恨不得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他沒空跟這三人繞圈子。於是在客套之後,開門見山的說道:“三位到底有何來意?做生意,北海鎮歡迎;至於其他,先說出來讓我聽聽。”

李尚義連忙拱手道:“吾等在漢陽聽聞貴部舉大明旗號抗擊胡虜,心中敬佩萬分。奉左議政大人所託,特攜帶精米五百石,人參三百斤,白銀一千兩,前來襄助。”

“左議政?不知他尊姓大名?”

孔孝源道:“是左議政李綏之大人,本貫延安李氏。”

趙新搖搖頭,表示沒聽說過。這讓孔孝源感覺很受傷,在朝鮮國鼎鼎大名的雙溪公(李福源,字綏之,號雙溪),連隔壁大清好多人都知道。乾隆四十八年,乾隆東巡謁祖陵,李祘便派了李福源以成均館大司成(相當於國子監祭酒)的名義,赴瀋陽迎駕,滿清很多高官都知道他。

趙新從桌上拿起一盒北海鎮出品的捲菸,開啟蓋子對面前三人道:“三位抽菸嗎?”

“抽菸?”

這年月都說是吃煙,商人出身的李尚義好奇的看著木盒裡的白色紙卷,猶豫了一下,便伸手取了一根。一旁的李鬥煥也拿了,而孔孝源則微微搖了搖頭。

“嚓”的一聲,一根火柴被點燃。趙新對面的三人一下就愣住了。直到火柴熄滅,三人的目光還是死死盯著趙新手中變成黑色的火柴棒。

“請問將軍,此物是何道理?為何一擦既能生火?”

面對孔孝源的疑問,趙新簡單介紹道:“三言兩語說不清,這屬於化學問題。”

趙新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先給點上一根菸,示範抽了兩口。李尚義這才明白“抽菸”是什麼,連忙也吊著煙湊了過去。

而孔孝源聽了一愣,化學?這是哪家學派?此時漢語中還沒有“化學”這個詞,一直要等到十九世紀中期英國人韋廉臣在其中文著作《格物探原》提出後,才逐步流傳開來。

煙霧繚繞中,二李商人的心態也漸漸放鬆,話也開始多了起來。

趙新從談話裡逐漸得知,李尚義是來自漢陽的京商,從事糧米和人參的生意;而李鬥煥則是松商,從事馬匹、人參和海產乾貨的批發生意。他們兩人除了做一些和滿清的邊貿生意外,同時還和島國有著密切的生意往來。

在高麗王朝時代,當時的開城還被稱為“松嶽”,後來又改名開京;因此開城的商人都被叫做松都商人。這些人在半島各地開設“松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網路。

至於孔孝源,這位明面上來自成均館的生員,真實身份則是左議政李福源的金牌小密探。他此行的任務是對北海鎮的情況仔細查明,以判斷出對方對朝鮮國的態度,以及是否值得支援。

孔孝源又問道:“聽聞貴部去年在雙城堡一帶大破清軍,不知將軍後來是如何處置清廷的俘虜的?”因為三人出發的時間比較早,又在海上遭遇了風浪耽擱了一段時間,所以滿清贖人的訊息當時並不知道。

這事趙新覺得沒什麼不能說的,知道的人越多,滿清越丟人。於是道:“哦,交了贖金,大部分都放回去了。”

“贖金?!放回去了?!”孔孝源心說你是在綁肉票嗎?居然搞交錢放人這一套!再說了,既然跟滿清為敵,那就應該收錢撕票才對!

呸呸!吾乃讀書人,心思不能這麼齷齪。想到這裡,孔孝源拱手問道:“貴部既然舉大明旗號,不知奉的是哪位宗室?”

趙新道:“前明趙王。”

“恕我斗膽,莫非將軍您就是趙王后人?”孔孝源見趙新猶豫一下又點點頭,這才繼續問道:“既然如此,將軍為何還用趙姓?為何此地盡是胡人衣冠?”

“這裡是關外,我姓朱還是姓趙,沒人關心。至於你說的胡人衣冠,不過是為了做事方便。”

孔孝源對趙新的說法有些不以為然。他搖頭道:“將軍此言差矣!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將軍佔據關外險要,麾下人馬上萬;兵強馬壯,一呼百應,自當高舉義旗,引天下豪傑來投。”

趙新心說還天下豪傑,這姓孔的書生是書讀傻了麼?於是他只是淡淡一笑,沒有說話。

孔孝源見趙新沒反應,心中又揣測道:“難道我所言有誤?是了!此處離關內十分遙遠,且周邊要道盡被滿人所佔,估計即便有志士想來,也會因為山川路途而無法成行。”

“如此,我國或可襄助一二。我國士子雖不如天朝人數眾多,但飽學之士與大清也不相上下。”孔孝源的言外之意就是,我這麼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就在你眼前,快來請教我啊!我正可以一展胸中所學,幫你出謀劃策。

話說古代想當諸葛亮或是劉伯溫的讀書人太多了。朝鮮的讀書人階層因為當年的“丁丑下城”倍感恥辱,一直想找機會一雪前恥。如今橫空出世一個趙新,又大敗了數萬清軍的精工,使他們自然就萌發了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