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時空的幕末時代,東征討幕的明治政府也釋出過一道《年貢減半令》。可隨著那些大商人投靠明治政權,尋求靠山以確保其剝削利益時,明治政府很快就食言毀諾,撤消了《年貢減半令》。

新的統治者嫌過去的年貢收取效率太低,改為貨幣地租,結果農民的負擔比幕府在時更加嚴重,短短十年之間竟發動了上百次的“一揆”。

1873年,憤怒的農民最後攻入福岡藩博多城,搗毀商鋪焚燒官府,形成了近三十萬人的聲勢浩大的暴動。

改朝換代,不過是換了個徽章而已。

十月二十日,為了節省不必要的糧食,伊達村常命令將島津家的足輕、被俘的其他三藩武士和足輕全部釋放,這一舉動讓七千多俘虜既意外又驚喜。他們懷揣仙台軍發放的兩個核桃大小的糙米飯糰,踏上了返鄉的路途。

等釋放的俘虜全部走光,仙台軍便開始對剩下的島津家藩士動手了。

這事伊達村常和田村村資做的極為隱秘,除了負責行動的那兩千仙台軍,沒人知道那些島津家藩士被領去了哪裡。

幾天之後,國分平原上的那幾條兩米深的戰壕都被填的嚴嚴實實。而在之後的幾年,這裡的水稻收成居然出奇的好,讓耕地的農民喜悅萬分;他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滋潤了這塊土地。

十月二十六日,北海軍和仙台藩的高層經過商議,決定全軍先向西南攻擊鶴之丸城,以便堵住島津家南下的退路,然後向薩摩郡進發,一舉打垮島津家。

由於薩摩郡的西邊緊挨著高城郡,高城郡又西臨大海,趙新和王遠方商量後決定再派一個團南下,從出水郡登陸,南北兩路夾擊,阻斷島津家向北逃的路線。

五天後,聯軍部隊大部隊抵達鹿兒島城外。此時日當山下那場大戰的訊息已經傳回,鹿兒島城下町內已經無人再敢組織反抗,一眾商人和町民眼睜睜的看著聯軍部隊穿過町內的街道,將整座鶴之丸城給圍了起來。

島津齊宣已經退到了薩摩郡的水引麓,而守衛鶴之丸的只有本地勘定奉行、幾十個年老的退休藩士和一群下人。

面對百十人的抵抗,北海軍出動了一個連負責掩護,而仙台軍用了半天時間就攻進了城內,勘定奉行自殺,其他守軍全部戰死。

趙新沒讓北海軍進鶴之丸城,這座城就留給伊達家吧。

話說整座鹿兒島城下町是由三町組成:上町、下町、西田町。隨著鶴之丸城在眾目睽睽之下陷落,三町便各推舉了一位商人為代表,和三町的地頭一起向聯軍投降。各家商戶為了保全家產性命,湊了一千石軍糧和五千兩金作為報效。

伊達村常對此十分滿意,當天晚上就給北海軍送去了一半。

兩天後,聯軍離開鶴之丸城北上。仙台軍在此留下兩千人鎮守,田村村資指派了幾名家臣代為管理。

此時島津重豪的死訊已經傳到九州各地,聯軍部隊進入與鹿兒島郡相鄰的日置郡後,沿途各外郡山城無不聞風而降。“五公五民”的大旗在仙台軍的隊伍中高舉,到處是一片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

薩摩郡西北的水引麓內,十三歲的島津齊宣和一眾家臣正在準備向北部的出水麓逃亡,而一條從阿久根方向傳來的訊息讓島津一族再度絕望。

“什麼!又有一支人馬在阿久根上岸了!”

“是。估計出水郡四麓被攻陷也就在幾天之內。”

日置島津家的家主島津久暢道:“為今之計,只有坐船出海一途。”

“是要撤往琉球嗎?”

島津久暢道:“現在正刮北風,若是去沖繩,三五日便到。”

“可是江戶那邊?”島津齊宣還想指望江戶派出的援軍。

御一門第一席的家老島津久徴沉聲道:“主公,幕府已經指望不上了。眼下四藩聯軍大敗,上總守戰死,沒人會來幫我們的!請您馬上做決斷,否則島津家滅亡就在旦夕之間!”

“也只能如此了!”

三天後,島津一族帶著數千手下,乘坐六十條大船倉皇逃離......

十一月初的清晨,外東北大地已經進入冰寒徹骨的隆冬時節,可此時一條福船突然出現在了北海鎮西南二十公里外的海面上。

福船的船艙裡,木炭燒的正旺,兩個漢子正圍坐在火盆前烤火。

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雖然裹著條毯子,可還是凍得直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