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的冷清不同,大約過了中午一點,從連線北海鎮的大路上駛來了十幾輛四輪馬車,一直到了鯨魚灣的碼頭才停下。

碼頭上的工人只看那碩大的車廂外形尺寸,就知道這是用於北海鎮內各地的載客馬車,一次可以坐16個人,也算是北海鎮第一代公共交通工具。

說起四輪馬車,很多人喜歡談論的轉向裝置並不是四輪馬車存在的先決條件,中國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了四輪乃至八輪車,只不過因為那時的法定運載重量上限和速度上限(載重1.5噸,日行75裡),使得四輪車的運載效率並沒有那麼高。

到了宋明時期,因為城市規模的擴大,四輪車一樣存在;《清明上河圖》裡就有,不過是兩頭牛拉的,行駛速度緩慢,普及度並不高;實際上同一時期的歐洲也一樣。

這玩意的普及和發展是依託於兩樣東西,車輛的減震手段和城市道路的平整度。

當然了,馬匹的價格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中國古代因為馬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極大的制約了馬車的發展。明代萬曆時期,跟蒙古人互市平均每匹馬是7兩多白銀,而到了內地,民間交易價格就翻了三倍。

北海鎮到鯨魚灣的道路是今年初冬時才完工的,平整寬闊的水泥路面和橡膠輪胎,使得四輪馬車成為了必要的交通工具。

不是說最先進的一定是最好的,最適合用的才是最好的。

實際上汽車執行的背後需要一大堆的技術作為支撐,而眼下北海鎮還不具備全面推廣汽車的條件。

還是老話,技術產業工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憑空冒出來的,需要多年培養。所以技工學校現在培訓出來的那幾個汽車駕駛員目前只有一個去處,軍隊。

鯨魚灣碼頭上停著的這些馬車裡,有兩輛雙馬拉的小型馬車格外醒目。車廂是全封閉的,椴木板打造的車身線條極為優美順滑,黑色車門的下側,用金漆描繪的北海軍軍徽能亮瞎人的眼。

這是根據某位電廠穿越眾去歐洲旅遊時拍攝並儲存在手機裡的影片,仿照英式玻璃馬車製作而成,一共就造了四輛;眼下剛完工兩輛,今天就給開出來了。

按照約定的日子,明年趙新、劉勝、吳思宇還有陳青松就要結婚了,玻璃馬車就是給這四位打造的。至於婚禮之後這車是扔到庫房裡落灰還是幹嘛用,到時候再說吧。

十幾輛馬車停穩後,從那些公共馬車裡呼啦就下來了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

“嗚~嗚~”

此時鯨魚灣碼頭的東北方向傳來兩聲短促的鳴笛,一輛玻璃馬車的車門開啟了,從裡面跳下來一個穿著件雪白的細毛狐狸皮大氅,戴著一頂白色的貂皮帽子的小姑娘,那活潑美麗的樣子猶如雪原上歡快的小精靈,令在場眾人為之側目。

“阿妙,別急,船影子還沒看見呢。”馬車裡,安然穩坐的沈璇搖下玻璃窗,衝著阿妙說道。

“沈姐姐,快了快了!鳴笛兩聲就是左轉的意思。”

沈璇無奈的搖搖頭,隨手胡嚕了幾下拍在膝蓋上的大花貓,向坐在對面的陳二丫道:“你下去陪著她,別跑遠了。”

自從年中的時候趙新去富爾丹城偵辦那樁殺人案後,阿妙就被沈璇接過去住在了一起。幾年過去了,阿妙對趙新的依賴沈璇一直看在眼裡。沈璇最起碼還有沈敬丹一家照顧,而阿妙則只有趙新。

在趙新身邊,阿妙可以跟個小女僕似的忙前忙後;但到了沈家,沒人敢拿阿妙當傭人使喚。

沈家人多,遠的不算,光是沈敬丹家裡就有沈吳氏、荻之戶和小兒子,還有沈璇的妹妹阿玉,三個貼身的女傭,貴生他爹阿四,還有一個廚娘。

自從阿妙來了以後,沈家人因為趙新的關係,把她當半個女兒對待。而且阿妙和沈敬丹的女兒阿玉年齡相近,兩人很快便處的十分要好,每天一起結伴去小學校上課。

這些人今天之所以來鯨魚灣,是因為趙新要回來了,同船的還有北海軍一團;那些坐公共馬車來的都是一團的家屬。

“來了!來了!”隨著雷神號那龐大的船體駛進鯨魚灣,碼頭上等候的人群興奮的大叫起來。

阿妙的小臉被海風吹得紅撲撲的,用力朝著大船揮舞著胳膊,似乎趙新就站在船頭能看見她似的。一旁的陳二丫也是滿心歡喜,自從陳繼山被調去當趙新的警衛,她都好久沒見到大哥了。

雷神號的甲板上,馬上就要到家計程車兵不顧寒冷,紛紛走上甲板,衝著岸上迎接的人群揮手叫喊。

駕駛艙裡,王遠方對潘秀成命令道:“下船後先回軍營報道,武器彈藥入庫後,放三天假好好休息一下。”

“是!”潘秀成孤身一個人,休息時要麼找魯壽山喝酒,要麼就是去看望徐家那倆兄弟。

趙新走出駕駛艙,來到羅經甲板上,寒冷的空氣讓他不由縮了縮脖子,連忙把外衣領子豎了起來。他望著不遠處初具規模的鯨魚灣小鎮,心想這已經是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渡過的第五個冬天了。

雷神號進入泊位停穩繫纜繩時,趙新回到駕駛艙裡,語帶感慨道:“真快啊!一轉眼都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