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馬牛沼之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仙台藩刈田郡南部的白石城,這裡北靠白石川,西臨缽森山,東靠大藏山。從慶長七年起(1602),就屬於伊達家重臣片倉家的封地,也就是那位號稱“天下兩大陪臣”之一,以獨眼龍政宗的軍師而聞名於世的“片倉小十郎”的居城。
元和偃武的時候,在幕府的“一國一城令”下,島國各地大名除了居城幾乎都被譭棄,僅有少數外城保留了下來。因為片倉小十郎的名氣太大,德川幕府將白石片倉家當做小大名來看待,還特意在江戶城給片倉家分配了宅邸,於是白石城便作為特例被保留了下來。
(明治以後白石城就拆了,現在去旅遊看到的是後來重建的。)
片倉家在仙台藩歷來都是重臣級別,表高一萬八千石,位居一門之下的一家首席。仙台藩在對東南邊境和北方邊境配置了多個重臣,各自承擔了要隘防守;不過,在應該說是正面的西南方面只放置了片倉氏。另外,片倉氏在仙台城被授予的宅邸是在大手門外的大橋西南邊,將廣瀨川引入護城河用石頭護岸的地方,也是仙台城的外圍防衛的樞紐。
白石城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裡是奧州街道的唯一通道,幕府軍隊要是想從陸路進攻仙台藩,此處為必經之地。越過這裡一路向北,就是平澤、足立、茂庭、仙台城。
眼下負責守衛白石城的是片倉家九代目片倉村典,這位今年29歲,筆名“鬼子”,在仙台藩內也有小十郎之稱,可謂有勇有謀。為了保證白石城不失,石川村文在聯絡了趙新後,青葉營和北海軍的兩個連也被調到這裡,協助片倉家防守。
幕府這邊,身為老中首座的松平定信是不能輕易離開江戶城的,所以統領陸路佯攻部隊的是常陸笠間藩二代目,幕府老中牧野貞長。此人政治才能卓越,處事果斷,深得德川家信賴。
牧野貞長帶領一萬大軍北上後,將自己的指揮所在設在了福島藩的福島城,與白石城的仙台藩軍隊遙相對峙,兩軍相距七十多里。
難以對付的小子。
五十四歲的牧野貞長這樣看待片倉村典,既然能被稱為片倉小十郎再世,就絕不能以等閒視之。而且這位笠間侯已經派探子查明,白石城外駐紮了一支由北海軍親自訓練了一年的人馬,每個人都裝備了連發拳銃,而且還是雙槍。
牧野貞長是見識過北海軍對戰德川水軍的,他知道這樣一支人數高達五百人的兵力,對討逆軍的威脅極大。所以他到了福島城後一直按兵不動,他在等水戶藩的援軍,等江戶那邊的水軍出動的訊息。
三天後,信使從江戶帶來訊息,德川水軍已經出發,松平定信令他馬上進攻白石城。
再拖下去,糧食快不夠了,而且一旦戰事拖到冬天,還得給討逆軍準備冬衣,對幕府又是一筆不小的財政負擔。
天明七年十月六日夜八時,牧野貞長率領討逆軍離開福島城北上。
此夜,天空陰暗。只有火把的光焰照亮了北上大軍的腳下。他們在福島藩的領地內一路行進,天剛亮明時抵達缽森山南麓休息,等第二日穿過北面的山路,就能抵達白石城下。
幕府的討逆軍開始紮營時,附近的村長則帶領村民,給討逆軍送來糧食和飲水。這些都是慣例,到了誰的領地,誰就必須招待他們。
另一邊,片倉家派出的奸細已經得知幕府軍的動向,隨即向白石城報告。
“敵軍來了多少呢?”片倉村典問道。此時片倉家的諸家臣和青葉營的代理營長柴忠都聚集白石城的議事廳內。
“福島城外大軍盡出。”
片倉村典目視柴忠道:“閣下以為如何應對?是否該出城迎戰。”
以刈田郡的兵力,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了一萬兵馬的進攻,眼下就指望青葉營了。
柴忠不假思索的答道:“刈田守可穩坐城中,這一仗我們上。”
片倉村典驚訝道:“就你們七百人?這如何打的贏!”
柴忠滿臉自通道:“七百人足夠了,人多了馬牛沼那裡轉不開。”
片倉村典道:“你們要去馬牛沼?”
兩人說的地方是位於白石城西南的一個小湖,日常通行於奧州道上牛馬車都會在那裡停留飲水,由此而得名。
自從青葉營到了白石城以後,南面驛道的沿路各處早就偵察清楚。德川家來了這麼多軍馬,到了馬牛沼一定會停留。北海軍的派來的副營長在和柴忠商量後,決定在那裡打一仗。
秋雨溼了天地。
德川軍先鋒一個整備(一千五百人)偃旗息鼓離開了缽森山南麓的營地出發北上,走到半路,雨卻愈發繁密起來,大的敲打在地面上都泛起一片白。
走在隊伍中間的將領操縱著韁繩,向手下命令道:“忍住!堅持!”
實在難忍啊!多少年沒這麼行軍了,德川軍一個個暗自叫苦不迭。
“該死的逆賊!”打著旗幟的御家人咒罵著仙台藩的那群反賊。
此時全軍默然無聲,所有人都到快了忍耐的極限。戰馬的嘴裡都含著稻草,而為防止人的腿甲相碰發出聲響,所有人的腰以下都用繩子將腿甲綁緊,而且不使用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