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院的一間簽押房裡,北海鎮的步槍被放在了一張桌案上,包括武備院卿舒文在內的一種官僚工匠正圍著條案仔細端詳。

在場的官員裡,除了和珅就屬正三品的舒文官職最高,於是此人便替手下開口問道:“敢問中堂,這連發火銃能連打多少槍?”

和珅端著茶抿了一口緩緩道:“十數槍總是有的。”

滿清關於北海鎮武器的訊息來源有很多,贖回的俘虜、派出的探子、當初攻打寧古塔時城內守軍的觀察等等,雖然確切數字不太清楚,可這些人都信誓旦旦的說至少能連開十槍以上。

而此言一出,幾個御鳥槍處負責監管鳥槍製造的拜唐阿顯得有些驚訝,不過也只是驚訝一下罷了。

為什麼只是“有些”呢?因為連發火銃對於這些人而言,實在不是什麼新鮮武器。內務府的庫房裡就有,落了厚厚一層灰。

在後世有種流言,說是康熙年間的戴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機槍,但是因為滿清皇帝不識貨,不懂得先進軍事技術,才導致這種武器沒有被大規模裝備軍隊。如果滿清可以重視戴梓發明的機槍,到了鴉片戰爭,早就把英國人打的落花流水了。

可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所謂的戴梓連珠槍,其實與英國進貢給康熙的燧發20響琵琶鞘槍一模一樣;戴梓不過是仿製而已。

康熙不是傻子,這槍要是好用早就批次生產了。

以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工業水平而言,琵琶鞘槍因為氣密性太差,根本不實用,更不可能是什麼機關槍。當時的加工精度無法保證批次生產,而且做工非常複雜。既然氣密性極差,那麼威力和射程肯定無法滿足實戰,否則英國人何必用褐貝斯呢?

至於後來馬嘎爾尼使團帶來的所謂先進步槍,就連英國軍隊自己都不裝備。原因很簡單,人家送的是氣槍,根本不能拿來打仗,打麻雀倒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早中期的滿清雖然保守,但還沒傻到連先進火器都不在乎的程度;畢竟乾隆時期打了那麼多仗,軍隊的火力投射是一定要保證的。單就不加裝刺刀的燧發槍而言,其實真不如火繩槍效能穩定威力大。

批次大規模裝備的武器一定要效能穩定、質優價廉,即便到了後世各國採購制式武器時都遵循這一原則。

幾個拜唐阿在得到和珅的允許後,雙手托起了條案上的步槍,入手沉甸甸的份量頓時讓他們心中一驚。

所謂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一位拜唐阿驚訝道:“這槍居然是鋼造的!”

眾人先是用秤仔細稱了,確認全槍總重7.7斤;然後又用皮尺量了各處長度,並予以記錄在案。接下來就是分析槍身上各處的構成了。

不過這些人看了半晌,唯一看明白的就是這槍上的木頭是用樺木打造,除了槍管、刺刀、扳機、照門等部位能分辨出來,對於其他部件的功能完全是滿臉懵。

就比如這槍管吧。

滿清的制式鳥槍所用槍管,都是用雙層熟鐵鍛打成型;再上鑽床,用鑽頭使孔徑通直,然後封堵尾門,開側引火孔,之後再裝配藥池和槍機。而且為了使槍管與木託固定方便,管身外壁都要打製成稜面。

可眼前這槍管圓潤黑亮,外表看不到一絲焊縫,眾人便猜測肯定是用鋼水一次澆鑄成型,然後用鑽頭開孔。這讓幾個拜唐阿都是咂舌不已,心說這得廢多大功夫才能鑽出一根槍管啊!

鋼不是問題,問題是貴啊!現在的好鋼都是拿來打造腰刀兵器,誰要是拿來造鳥槍那實在是敗家!

再比如槍身後面的這個能拉開的機柄,幾人仔細琢磨後覺得這裡應該就是上藥子的地方,可看了半天搞不明白火藥和鉛子怎麼放。想拿幾個銃子放裡面試試吧又不敢,生怕把這槍搞壞了。

“藥鍋呢?這槍怎麼沒有藥鍋?就算是自來火,可總得有個地方能放火石啊?”一個拜唐阿拉開機柄對著太陽仔細看了半晌,一頭霧水。

研究過程中唯一的意外是某人不小心撥動了扳機圈裡的保險,這下壞菜了,扳機扣不動了!

和珅一見,頓時變得臉色鐵青。好不容易才繳獲一支北海鎮的武器,這要是弄壞了,沒法跟乾隆交待啊!

等那人滿頭大汗的終於把保險撥回原位, 眾人這才長出一口氣,心說夠懸的,吃飯的傢伙差點保不住。不過經過了這番意外,幾個工匠頭子總算明白保險是幹嘛用的了。

問題是真要想搞明白裡面的構造原理,那就必須要把這杆槍完全拆開。這特麼誰敢啊?!

和珅在簽押房裡坐了半個時辰,覺得一眾工匠頭子研究的差不多了,這才笑著開口道:“怎麼樣?都看出什麼來了?”

“回中堂,這槍除了外面的木託,都是用精鋼所造。要說用鋼打製鳥槍,一是材料貴,二是費時。要想如此槍一般管壁薄厚一致,需精心打磨方可成型。不過此槍槍管尾端並無封門,奴才現在還想不明白該如何裝藥開火。不過依奴才們推測,這子藥可能與我朝所用不盡相同。要是真想搞清楚裡面的構造,還得把外面的木託拆開才行。”

“嗯!我聽說他們用的是披銅甲的銃子,所以能打的又快又遠。”和珅聽完點點頭,這麼會兒功夫能看出這些也就這樣了。他沉吟了一會才道:“這樣本官向皇上請旨,看主子能不能允許你們把這槍拆開。一個月的時間,能不能仿造出來?”

“回中堂,若是隻造一支的話,只要能測出各處詳細尺寸,應該沒有問題。”

和珅滿意的一拍桌子,笑道:“如此,我這就去回稟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