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洪大夫的土法消炎藥(第2/3頁)
章節報錯
“就我所瞭解的,現在已經沒有廠家再從頭合成青黴素進行生產了,都是半合成或者生物發酵。而且半合成青黴素的合成是以6氨基青黴烷酸(6APA)為原料,採用醯氯法或酸酐法等方法接上各種醯胺側鏈得到。況且國內現在的產能是四萬噸,大部分都用於出口。”
“哦!原來是這樣。”趙新一聽產能居然如此過剩,難怪價格跟白菜一樣。
君不見《仁醫》裡為了救一個人造青黴素那是多大的動靜,最後還不一定起效。真要是工業化生產用於醫用,安全性那必須是第一位的。
此時電話裡只聽洪濤繼續道:“趙總,我的意見是與其搞青黴素,還不如搞大蒜素,殺菌消炎也是不錯的。而且工藝上也簡單,人和動物都能用。趙總,咱別折騰菌絲群了。”
趙新哪懂這個啊!大蒜素他以前只是聽過一耳朵,具體還真不瞭解。等洪濤大致說了一下大蒜素的藥效,他連忙問道:“這個做起來不難?”
洪濤笑道:“搗蒜嘛,有什麼難得。最多上個攪拌器。溶劑或是水蒸氣蒸餾萃取,跟做香水差不多。”
洪濤說起來容易,可實際上製作的時候,才發現麻煩還真不少。
第一就是味兒太大了!
話說新鮮大蒜裡並沒有大蒜素,只含有蒜氨酸。當大蒜被切開或粉碎後,大蒜中的蒜氨酸酶被啟用,催化分解合成為大蒜素。
這玩意的離譜程度在於,如果某個勇敢的女人在分娩前吃了大蒜的話,等孩子出生了,第一聲啼哭裡都會充斥著大蒜的味道!那場面,嘖嘖嘖~~
第二就是劑量。一公斤大蒜最多隻能出8毫克大蒜素,所以某人要想靠吃蒜達到消炎治病的效果,至少需要160毫克。
前面不是說了麼,大蒜被切開或粉碎才能生成大蒜素。也就是說,你得吃二十公斤蒜泥才行。能不能治病還兩說,撐死那是肯定的了......
下午,洪濤和助理搬著一箱子裝置去了北海鎮的大食堂。這玩意沒法在醫院弄,能把所有人都燻出去,個別人還會“YUE”......
首先就是搗蒜泥。
一公斤新鮮大蒜,幾個在大食堂幹活的女人一溜兒排開,一人面前一個蒜臼子,眾人便開始搗啊搗。
為了防止氧化,每搗好一部分蒜泥後,便被洪濤的助理放進玻璃容器內,密閉等待酶解。等一公斤蒜泥裝滿兩個玻璃瓶後,洪濤出馬了。
為了讓操作簡單方便,洪濤並沒有選擇用乙醇提取,而是採用土法蒸餾。
一群女人好奇的看著洪濤從箱子裡取出了玻璃蒸餾瓶和酒精燈,正在好奇這是個什麼寶貝,就見戴著手套和口罩的洪濤將其中一個瓶子裡的蒜泥又倒進了蒸餾瓶。
事實上沒有蒸餾瓶一樣可以用,古人造酒靠大鍋燻蒸提取酒液,道理一樣。用鐵皮做個壺,蓋子上接根銅管,銅管多繞幾圈,中間用冷水或溼布促進冷凝,架爐子上燒就行了。
不過溫度還是很重要,80度以下提取效果最佳。
兩個小時後,兩瓶淡黃色澄清的大蒜素就提取出來了,一股濃烈的蒜味飄蕩在廚房的操作間裡。
此時廚房裡,包括每個人的身上全是大蒜味兒,連食堂裡打飯的人都被燻的夠嗆,一個個捂著鼻子進來,捂著鼻子出去。
等洪濤揣著兩瓶大蒜素回到醫院後,發現每個靠近他的人都會皺一下鼻子,直到見到劉大主任後,終於爆發了。
“咦!好臭啊,你鑽大蒜筐裡去了?!”
“啊?”洪濤嗅了嗅自己身上,他鼻子早被大蒜燻麻木了。
“一會你趕緊洗個澡吧!不把這身味兒洗掉就別進門!”劉大主任捂著鼻子扭搭扭搭的走了。
洪濤愣了一會,搖頭苦笑。
眼下就該測試提取的大蒜素效果了,該找誰當“小白鼠”呢?這玩意對腸胃刺激太大,直接服用的話搞不好就得胃穿孔。另一時空都是做成膠囊,進入小腸後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