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這個時代的“翻身”歌難唱(第2/2頁)
章節報錯
“啊?”兩年耕種下來,即便是趙新這個不懂農業的人,現在也知道秋收後要抓緊土地翻耕,俗語所謂“秋翻深一寸,頂上一茬糞。”
陳青松無奈的搖頭嘆道:“這個情況十分普遍。種地不按天時,又不按物性,連積糞肥都懶得幹,能種好地才叫新鮮!老話都說‘耕不厭鋤’。我問了許多人,他們之前普遍栽種的是穀子和高粱,小麥很少。
種這些作物,按說開春最少要鋤三遍地,有草沒草都要鋤。結果我一問你猜怎麼著,他們最多鋤一兩遍完事,有幾個從舞陽來的人說他們從來不鋤地。我一聽都驚呆了!”
趙新驚訝道:“我去!這特麼也太懶了!”
陳青松道:“還有更懶的,簡直讓你哭笑不得。”
一個來自臨漳的組長對陳青松說,他們那的農戶開春犁完地、播完種,就坐等夏收,澆水施肥什麼都不幹。要是遇到天旱就等下雨,連水都不帶挑的。陳青松當時聽了,整個人都懵了。這是中原地區啊,還有這麼種地的?
那個臨漳人當時解釋說,河南這些年動不動就發水災,水災過了就是旱和過螞蚱,任誰來伺弄這地也不行。一來二去,那些好的莊稼把式都遷走了;而當地留下的農戶,好多莊稼活他們也不會幹,漸漸就變成了單靠老天爺賞飯吃的狀態。
“我問他們官府有沒有興修水利,方便田地灌溉。他們的說法是,滿清朝廷,哦,也就是河道總督衙門,每年把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黃河的修護上,至於其他十幾條支流,根本沒人管。所以只要雨水一大,有的河流就會決口。”
對中國曆代官府而言,黃河的修護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滿清也是一樣。康熙和乾隆甚至還多次視察。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關注在黃河上,對於河南境內其他十幾條河流的水利修整就完全忽視了。所以即便境內河流眾多,但能及時提供灌溉的卻很少。
趙新道:“這就屬於惡性迴圈了。一遇災荒,河南農民就開始向周邊省份遷移,要麼是租種地或者墾荒,要麼就是另謀他業。農業技術人才流失殆盡,生產就愈來愈落後。”
陳青松道:“除此之外,即便是沒有災荒的年份,他們的開荒方式也是問題不少。你知道他們怎麼開荒的?這些人入山開荒,把大樹砍倒,樹幹扔在一邊兒,枝杈反倒砍下來做曬乾做柴火,樹葉曬乾了燒成草木灰當肥料。這樣只知種植不知保墒,沒幾年一座山就給徹底毀了。”
趙新聽了也是愕然。照這個路數,三江平原沒幾年就得土質沙化。
歷史上經歷了康雍乾三朝的河南,由於沒有戰亂,人口得到了較快增長,可人均耕地面積卻在不斷下降。加之糧食畝產量較低,很難滿足人們基本的糧食需求,以致於人地矛盾日益尖銳。迫於生存壓力,許多從土地中被擠壓出來的農民,紛紛走向山區,並深入到地勢嚴峻的深山老林中從事毀林造田的開墾之路。
陳青松道:“我的意見是,買賣契約形成的主奴關係還不能解除。我們作為最大的地主,必須強制命令他們怎麼幹活,決不能隨著他們的性子來!”
趙新道:“我同意,等他們幹一年嚐到甜頭了,自然就會遵守我們的制度。等一切上了正軌,我們再廢除人身依附制度。我看這個時間至少要兩三年才行。”
話說北海鎮目前所實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其實是一種參考了後世的“集體農莊制度”,同時結合了封建人身依附制度的四不像。
那些被分配了土地的家庭擁有永久使用權,可生產資料如種子、大型農機、馬匹、牲畜等,都由趙新這個大地主提供,由陳青松組織使用。種什麼、怎麼種都是民政部門說了算,農戶沒有決定權。
除此之外,陳青松還得制訂每年的農業生產規劃。比如規劃總產量、單位面積產量、播種面積與結構等等。同時在大型農機裝置的輔助下,現在北海鎮只有一部分人被組織起來種地,其餘的人不是在做民工就是當兵。
各家的田地產出在作了各項必要扣除(比如大型農機、水利設施)後,剩餘收穫直接歸農戶。農戶可以保留小型工具和一定數量的家畜家禽,經營規定的宅旁田地和家庭副業作為輔助收入。例如房前屋後種個菜,以及菸草、火柴的家庭生產。
不過雖然說收穫歸農戶,但趙新反手又把這些糧食透過還沒發行的貨幣給拿了回來,作為整個北海鎮糧食儲備的一部分。
因為最早跟隨趙新的島國流民家庭都絕對信任趙新這些人,所以沒人不相信趙新的許諾,也心甘情願的把糧食交公。這不光是因為早期流民都視趙新為“仙人下凡”,更主要的在於目前北海鎮搞的還是實物配給制,貨幣沒有進入流通領域。
“貨幣發行的事不能再拖了。鑄幣廠那邊已經完成了你之前說的鑄造計劃。咱們現在的問題是,糧價怎麼定?”
趙新道:“這事簡單。”說罷,他拿了紙筆和一個計算器就開始算了起來。
清代的糧食重量對應到公制的話會很複雜,糧食顆粒的密度決定了一個木鬥裡所放糧食的重量。而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那是衡制,而非量制。量制而是石、斛、鬥、升、合。一石等於兩斛,等於十鬥,等於一百升,等於一千合。
比如大豆一石是430斤,綠豆一石是440斤,粳米一石是410斤,玉米一石是380斤等等。
具體到小麥(沒磨粉)上來說,一石就是500斤。對應到白銀計價的話,就是五兩二分五。再跟北海鎮1元銀幣對應(每一元銀幣重量是7.46克,含銀量為92.5%。),那就是25.13元,一斤5分錢。
也就是說,如果農戶種小麥的話,按照每畝600斤的產量,那麼收穫就是30元,合滿清官價白銀六兩,島國豆丁銀120匁(一元對四日兩)。一家農戶五十畝地,那麼粗算的話,一年的毛收入就是一千五百元,合三百兩白銀。
即便是扣除必要的開支打個對摺,這個收入已經很嚇人了!大清境內的很多中小地主, 一年也掙不到這麼多銀子。
趙新他們原本計劃在今年年中推出貨幣的,同時在居民區開設商店和飯鋪。可由於清廷的進攻,所有物資需要集中統一調配,貨幣發行的事就一直拖了下來。
陳青松道:“看來貨幣的事不能再拖了。”
趙新道:“那就定在春節前,貨幣是一個,島國流民改漢姓、起名字是一個,兩件事最遲不能超過明年二月。”
陳青松道:“你還真打算讓這些島國人都變成漢人?”
趙新目光變得越發犀利,對陳青松道:“這事刻不容緩,先從軍隊開始。既然到了這片土地上,就必須歸化。後世的滿人都能改漢姓,島國人一樣得給我改。明年我還打算對幕府用兵,這事不做,我始終不放心。”
兩人說完這些,趙新最後才問道:“河南流民的問題你打算怎麼處理?”
陳青松道:“幾步走吧。我們得先讓這些人明白咱們生產方式。先開個農業培訓班,分出一些人去上課。再分出一部分人去鐵礦上幹活。這個冬天都不能閒著,否則人就呆懶了。另外,我還準備搞個大型磚窯。之前咱們人少還好說,現在人一多,再去砍伐樹木蓋房子,太浪費資源了。”
趙新點頭道:“上課、修路、燒磚、挖幹船塢、開礦,西拉河上再修幾座渡橋......呵呵,這個冬天夠忙的,那就這麼定了。”
《乾隆四十八年》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
喜歡乾隆四十八年請大家收藏:(乾隆四十八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