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卿等所言,那些人舉的是前明旗號,卻不知是哪位藩王的後裔?”

“殿下,據那商人在寧古塔城內看到的,那些北海人除了明字大旗外,還有一個趙字和一個王字的將旗,具體是哪位藩王后裔並不清楚。不過之前從北京城傳回的訊息,大清皇帝似乎在命人查詢前明趙王的後裔。”

漢陽昌德宮內,朝鮮國王李祘跟左議政李福源正在討論從咸鏡道傳回的訊息。

李祘眉頭一皺,詫異的問道:“趙王?”

李福源躬身道:“正是。這趙王系自成祖皇帝三子,第一代趙簡王起建藩,至崇禎二十年朱由棪而止,共十五代......”

九月的時候,隨著北海鎮兵圍寧古塔城結束,清軍大敗的訊息便從那些困在寧古塔的商人和邊民之口傳向了四面八方。清廷雖然想封鎖訊息,但幾萬人兵敗的事卻是怎麼都遮掩不住的。到了十月,不僅黑龍江、瑚爾哈河、烏蘇里江流域的各部赫哲費雅喀人大為震動,連李氏朝鮮都知道了。

自崇禎自縊煤山,滿清入關中原以來,原本已被滿清武力征服的朝鮮王國一直堅守自己的華夷之辯,敵視滿清。因為困守孤城而簽訂“城下之盟”所帶來的屈辱感,使得向來以“小中華”自居的李氏朝鮮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不斷以中原大地發生的自然災害來論證“胡虜無百年之運”,同時嚴禁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而發生在崇禎十年的“丁丑下城”,使倍感恥辱的朝鮮國上下暗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造成了一種殷勤的朝貢和對胡虜蔑視的奇怪共存。

事實上,自明代以來,作為周邊小國的李氏朝鮮之所以保持與明清兩朝的朝貢關係,不是因為大明或是滿清的強橫,而是為了自己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才主動積極地運用朝貢關係。

需要說明的是,李氏朝鮮的國家利益核心不是經濟利益,而是政治利益。即朝鮮要透過與中國的同質化,形成與其他周邊國家的差距,提高自身在東亞文明圈內的地位(尤其是針對島國)!

李氏朝鮮希望透過與“強大國”的政治聯合,確保國家安全;藉著“天子”的權威,獲得其政權的正統性。

此時李祘聽了李福源講解的前明趙王一脈的傳承後,心中也是訝然。

去年福康安曾向朝鮮借兵,李祘不敢不聽,於是便派了劉麟漢領水軍協助清軍。誰知道連人影兒都沒見到,便得知了清軍潰敗的訊息。

當時的朝鮮國君臣還以為清軍是敗在了鄂羅斯人手裡,誰知到了今年,對方竟然再次打敗數萬清軍,而且還亮出了前明的旗號。李祘君臣暗叫僥倖,去年劉麟漢的水軍若是上門去圍堵西拉河口,必定損失慘重。

這位被後世稱為“正祖大王”的李祘自二十四歲即位後,雖然表面上仍然強調“尊明大義”,但實際上已經認識到清朝在經濟文化上的高度繁榮,以及本國的落後。

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朝鮮國內那些曾因戰敗帶來的恥辱感已經逐漸淡化。吸收隔壁大清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漸漸成為主流。

李祘沉思良久,他沒想到這些打著前明旗號的人如此厲害,將清廷數萬大軍殺了個片甲不留。難道胡虜之運要到頭了?

而且據傳回的訊息說,那些人還曾佔領了琿春,這就已經快到清、朝雙方的邊境線了。萬一對方真能把東北之地全部佔據,自己該怎麼辦呢?那些人會不會因為朝鮮曾背離大明而興兵問罪?

想到這裡,李祘便對李福源道:“如此,便先派商人私下前去打探一番。若真是趙王后裔,我國可透過商人暗中襄助糧草。”

與此同時,身在寧古塔的那奇泰開始召喚某位霍集琿就是那位奇黑臣鄉烏克屯的賽馬爾。

作為“清廷女婿”和清廷在東北邊民中的代言人,賽馬爾接到訊息後不敢怠慢,冒著風雪,屁顛兒屁顛兒的就趕到了寧古塔。

由於對方是朝廷需要籠絡的霍集琿,那奇泰對賽馬爾十分的客氣,讓他坐了,上了茶之後才說道:“聽說你去年曾帶人去過西拉河那裡?”

賽馬爾一聽連忙起身,回道:“大人,小人是去過。不過小人只到了富爾佳哈河那裡而已。上次是將軍大人命小人尋回侯爺的屍身,小人幸不辱命。不過那些人把自己的地盤看的很嚴,小人根本就沒見到西拉河那邊的情形。”

那奇泰點頭道:“嗯,這個事我知道。這一次找你來,是想派你去趟富爾丹城。你敢不敢去啊?”

賽馬爾躬身抱拳,一臉堅決的樣子說道:“大人有事,但請吩咐。小人大不了豁出這條命就是。”

那奇泰露出讚許的笑容,囑咐道:“這次麼,本官允許你以做生意的名義,帶上商貨前去交易。若是能到西拉河口的位置更好。你到了富爾丹城後,要盡力探聽對方的情況。這個......最好能打聽出他們要如何處置那些被俘的將士。”

“謹遵大人吩咐!”

一聽說可以順道兒做生意,賽馬爾心中暗喜。去年換回的那幾十盒火柴讓他很是發了一筆財。當他帶著五十盒火柴回到烏克屯後,立刻就引起了轟動。那些聽說訊息的邊民騎馬趕了上百里路,就為了親眼見證這個不用火石就能快速引火的稀罕物。在這樣接連演示了七八次後,進價一兩銀子一盒的火柴被他賣到了十兩銀子。

在來寧古塔之前,他就已經聽說清軍再次大敗,富爾丹城被西拉河口的那些人給佔了的事。不過這會兒,他的想法跟去年已經全然不同了。

作為一個世代居住在精奇里江流域的邊民,當年哪個家庭沒經歷過雅克薩之戰?縱使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可部落裡故老相傳的故事依舊讓聽者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