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火石間,他急忙轉身,對著頭狼連發兩槍

臘月二十九深夜,揚州城外的天寧寺門口。今天是和趙新約定碰頭的日子,魯壽山和徐大用兩人,子正二刻就到了這裡。兩個人戴著棉帽子,雙手揣在袖子裡,在天寧寺門口的橋頭跺著腳,試圖驅走寒冷。

徐大用是前天才從河南一路趕回來的,沿途的所見所聞讓他這個經歷過大災的人都感到觸目驚心。他不明白這個大清國究竟是怎麼了。揚州城內的鹽商老爺們成日裡花天酒地、驕奢侈靡,為什麼就不能拿出點兒錢來救助那些災民?

尤其是他在商丘看到,十幾個災民為了在天亮前儘早趕到粥廠乞食被凍死、且死後又被災民剝掉衣服的悲慘情景。既然能煮粥賑濟,為什麼就不能多捐兩件衣服呢?

徐大用一邊胡思亂著,一邊緊盯著天寧寺的門口。如此過了許久,突然眼前一花,一個人影便突兀的出現在了幾米外的位置上。

魯壽山這時正看著別處,徐大用抬手使勁揉了揉雙眼,以確定自己眼沒花。他連忙拍了拍魯壽山。等他和魯壽山近前兩步時,這才看清來人真的是趙新。

“大人,您真來了!”徐大用驚喜的說道。

“噓。”趙新比劃了個噤聲的手勢,示意兩人跟自己走到廟牆下的陰影中,低聲問道:“你們來多久了?”

“老爺,我們過了子時就過來等著了。”

“河南那邊情況怎麼樣?”

“我是前天才從河南迴來的。您說的沒錯,二十個縣受災,太慘了!”

趙新道:“明年開春還會更慘。你們做好準備吧。”

徐大用又將王長生和羅教的事做了一番說明,趙新聽了讚許道:“乾的不錯!這條線讓王長生繼續維護著。銀子還夠用嗎?”

魯壽山道:“我跟大用商量過,想在阜寧以東的射陽湖一帶買些沿海荒地。一是那裡離河南還算近一些,可以用墾荒的名義從河南招人過去;二是可以從徐州順著運河走烏沙河就能到,走水路非常方便。”

趙新點頭道:“這事你們倆商量著辦,我只要源源不斷的人。”說完,他從身上的揹包裡取出一個牛皮紙的大信封,交到了魯壽山手裡。“這是十五萬兩的銀票。你們先拿去買地買船。水手可以讓王長生從羅教那邊找人。”

這些銀票就是他從鹽商汪敬隴家裡搜刮的。他和劉勝、吳思宇在事後將所有從汪家搜刮的東西仔細做了一番盤點,共有三十萬兩的銀票,二十萬的現銀。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地契和放貸借據。如今汪家沒了這些借據,那些借錢的人可爽了,根本不用還了。

魯壽山接過銀票後說道:“老爺,眼下都年根兒了,這會兒也沒人做生意了。地和船的事都要過了正月十五才能開始辦。”

趙新笑了笑,低聲道:“先好好過了這個年吧。”可他隨即臉色一轉,又叮囑道:“務必小心,千萬不能張揚。”

“老爺(大人)放心。”魯、徐二人一抱拳,躬身行禮。等起身再一看,趙新已經消失不見了。

魯壽山和徐大用張著大嘴,下巴恨不能拖到地上,一臉震驚!兩人對視一眼,急忙在夜色中跪在地上,衝著趙新方才站立的位置磕了三個響頭,這才起身悄悄離去

天終於亮了,與狼群激戰了一夜的偵查小隊疲憊的坐在篝火前,麻木的撕咬著手中的乾糧。滿地的子彈殼中,那條體型碩大的狼王已經被凍硬了。這要是以前,瑟爾丹早就不顧一切的扒取狼皮了;可是現在,他累的已經連看一眼的精力都沒了。眾人吃過乾糧,便都鑽進了睡袋裡休息。直到中午的時候,這才收拾東西繼續趕路。

北海鎮的這個農曆新年節日氣氛十分祥和。來自島國的流民們像去年一樣,冒雪上山採集松枝,掛在自家的門頭上以迎賀新年。

為了避免過早的引發人心不安,趙新臨走前特意叮囑陳青松和劉勝先不要釋出動員令,等過了正月十五再說。反正清軍這個季節也打不過來。

劉勝和王遠方這段時間每天都在忙著制訂著新年後的徵兵和訓練計劃。他們準備從現有連隊中各抽調出一個排,組成新兵教導隊。

鄧飛和丁國峰帶著勝海舟和久藏不停的往返於石卷港和北海鎮,總算在春節前從島國帶走了一萬八千個流民,從蝦夷地帶走了兩百個身強體壯的阿伊努人。

島國很快就要進入天明五年了。歷經一年半之久的“天明饑饉”絲毫沒有緩解的跡象,大饑荒愈演愈烈。光是陸奧青森一帶的八戶藩(石高2萬)就餓死了三萬人。從陸奧到江戶,從江戶到大阪,每天都有一、兩千人被餓死在街頭,之後又被棄於城外的溝壑之中。

很多流民都聽說仙台藩這裡有活路,於是雲集在青葉城下的流民已經達到了數萬人,石卷町外的流民更是聚整合人山人海。仙台藩上下被蜂擁而至的流民搞的焦頭爛額,家老石川村文經常在一個人的時候痛罵唐夷。

今年秋天的時候,幕府的老中田沼意次父子因為垂涎一個下級武士的家譜,謊稱要為對方謀取官職,進而騙取了對方的家譜原本。那個下級武士發覺受騙,屢次三番的想要討回而不成。憤怒的武士於是混入一次由田沼父子參加的會議,席間突然拔刀刺向田沼意次,結果被他的兒子田沼意知所阻攔。可最終那個武士把卻田沼意知給殺了,因為貪婪而痛失獨子的田沼意次日漸消沉,田沼內閣的喪鐘很快就會敲響。

遠在北海鎮西南數千裡之外的宣化城裡,原宣化知府王者輔書房內,十五歲的王貞儀放下了手中的毛筆,滿意的笑了。

桌案的宣紙上,一首長詩《題女中丈夫圖》剛剛寫完。

“.畫圖中人孰能同,丈夫之志才子胸。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

第三卷完。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