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裡,沒有奴婢。”吳思宇笑著說道。

陳銀兒哭了,她噗通就跪倒在吳思宇的面前,頓時把對方嚇了一跳,連忙伸手將她攙了起來。

“君為女蘿草,妾作冤絲花。從此天涯海角,只要老爺願意,妾身永不相離。”

願意!當然願意。此時的吳思宇一百個願意,他感激的衝沈黃兩人拱手致謝。

老黃笑著衝著吳思宇和陳銀兒拱手道:“願二位百年好合,早生貴子!”

雷神號這次運來的貨物,足足往沙船上搬了兩天。除了北海鎮自產的捲菸,還有趙新從另一時空暫時採購的數千盒火柴、大塊平板玻璃、以及最重要的三噸食鹽。

沈、黃兩人雖然在北海鎮呆了段時間,但還從來沒有見過北海鎮用的鹽。不過等他們拿到一小包樣品並且品嚐過後,都是極為驚訝。沒想到北海鎮的鹽品質如此之高,簡直可以稱為極品精鹽了!

清代的食鹽什麼樣?

以兩淮鹽場為例,鹽粒的輕重、大小以及堅硬度,各分場產出都是不同的。以同一鹽場同一鹽灘出產的鹽來說,可分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間的區別就是越好的鹽顆粒越大,重量越輕,而且顆粒更堅硬。

至於現代人日常食用的精鹽,在清代即便是普通官紳之家也用不起,只有豪奢人群才會購買。這是因為粗鹽的提純需要用到大量的柴火和鐵鍋,這都是普通人家承擔不起的。

而清代普通百姓日常所用的食鹽,一般都是中、下等。到了門市渠道時,層層加價的食鹽價格更加不便宜;黑心的商人們往往會往裡面摻雜泥沙和石膏。可即便如此,很多農民也往往吃不起。

老黃向魯壽山問道:“這鹽你們打算怎麼賣?”

“每引十兩。”這個價格是王長生提議的。目前兩淮鹽區每引鹽的市場零售價格大約是十二兩。

清代一引鹽是二百斤,每斤合後世的600克左右。三噸食鹽也就是二十五引,十二兩一引那就是三百兩銀子。等這批食鹽賣完以後,魯壽山他們再想進鹽,就需要自己想辦法了。

老黃聽了點點頭,隨即又跟劉勝要了幾包食鹽,說是拿回家自己享用。

趁著這個功夫,魯壽山拿出了趙新給老黃的信。“黃老闆,這是我家老爺讓我給您的。”

老黃看完趙新給他的信後,沉吟了一會兒,問道:“趙大人還說什麼了沒有?”

“沒了。”

老黃聽了點點頭,道:“這事得等回了上海才能辦。我會盡快交給你的。”

“不妨的。”

“黃老闆,我想問您件事。”

“請講。”

“上次我們在上海做的那件事,首尾如何?”

“這事你不問我也正想和你講的。官府那邊查了許久也沒結果,最後的定論是樁無頭案。放心吧!”

等到所有貨物都搬運完畢,自己這邊的一百多人也都登上了雷神號時,沈敬丹衝老黃拱手道:“如此,揚州的事務就拜託黃兄了。”

老黃哈哈笑著對沈敬丹拱手作別,帶著魯壽山等人上了沙船。他們這一次回去的路線依然從張家浜、野貓塘一線偷渡。其實說是偷渡,蘇淞水師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實際上這條水路的買路錢是每條千石沙船五百兩銀子。不過也正是因為價格昂貴,所有鮮少有船走這裡。

兩天後的晚上,魯壽山他們已經住進了上海縣城外的客棧裡。為了避免引人注意,他們這十五人分成了三路人馬,分別入住了兩家客棧。

魯壽山帶著五個手下住進了位於行仁裡的客棧,徐大用帶著另外五人住進了另一個院子;王長生則帶著兩個人住到了鹽馬頭的一家客棧。

次日一早,王長生一個人便來到了陸家浜橋附近,發現一條三百石的拖駁船正停靠在河岸上。船上的一個架子上,掛著一個鳥籠,裡面養著一隻畫眉。

王長生長出一口氣,心說這船居然還在。他順著石階走到船上,一個五十多歲的商販模樣的人從船艙中走了出來,滿臉笑容的招呼道:“這位客官想買點什麼?我們這裡南北貨都有。”

王長生看了兩眼貨架,抬手指著那畫眉,低聲對那老者問道:“請問將軍生於何處?”

那老者面色一變,打量了王長生一會兒,微笑道:“客官請隨我進艙內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