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初到上海縣(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趙東家,你們這次到了上海後,想去哪裡看看呢?”
趙新已經知道老黃在江寧、蘇州和揚州都分別買了一套院子。他想了想便說道:“幾個地方都看看吧。至於先去哪裡,還要看沈老闆您怎麼安排了。”
沈敬丹想了想便說道:“那在下和黃老闆就先陪諸位去蘇州,然後是揚州,最後再去江寧。”
之後,眾人和沈、黃兩人閒聊了一路。當趙新得知老黃在上海縣和蘇州府最大的捲菸客戶居然是青樓時,不由愕然,大家當初都沒想到青樓這個渠道居然賣的這麼好。
而沈敬丹則說了揚州的銷售情況。揚州的捲菸最大客戶群體居然是一幫文人!自從沈敬丹把卷煙帶進馬家的詩社集會後,獲得了讀書人的大讚。隨著一首首讚美捲菸的詩詞傳播,捲菸居然在揚州上層士紳圈子裡流行了起來。
晚上沙船在崇明縣城外的碼頭上停靠了一夜。為了減少麻煩,趙新等人都沒下船,就住在了船上。
雖然住宿條件十分不好,可大家都明白明天就要登陸十八世紀的上海縣,內心的期待和興奮佔據了上風,於是就忍耐著不適對付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沙船離開崇明縣碼頭。由於這次沒有攜帶貨物,不需要逃稅走私,於是船從吳淞口進了黃埔江。
乾隆時期的黃浦江還叫“黃埔”。雖然河道十分寬闊,但在平民老百姓的認識裡,此時的黃埔江還只是吳淞江的一條分叉而已。
當貨船過了老鶴嘴(捍海塘)後,距離上海縣大關碼頭就只有四十里水路了。此時一條條出海北上的沙船排成了長隊。
劉勝站在船艙口探頭看著江面上密密麻麻的兩桅甚至三桅沙船,吃驚的問道:“這些船都是去哪的?”
“山東還有關東。”老黃笑眯眯的解釋道。
“這會兒就有闖關東了?”劉思婷突然問道。
沈敬丹解釋道:“諸位有所不知。上海和嘉興的乍浦港這兩地,每年走山東和關東的沙船差不多要有五六千隻,每船可載二三千石不等。這些船東都是本地人士,其身家殷實,數十萬也不在話下。每年載運油、酒、豆餅等貨物往來兩地,差不多要三、四次。”
“豆餅?”
“黃豆?”
“豆油?”
一幫人都聽愣了,沒想到乾隆時期南北兩地的海貿如此興盛。
老黃也應和道:“是啊,就是黃豆。這可是好東西,榨完油,豆餅還可以做肥料。實話不瞞諸位,這些做關東海貿的商家,在關東和上海都有鋪子。”
趙新想了想問道:“北方都有哪些地方出黃豆?”
老黃道:“這可就多了。比如山東的話,主要是青、萊、登三府。這三地的沿海地方,由於土性磽瘦,當地人十居六七都要種豆為生。”
趙新一聽“磽瘦”二字,也不大明白。照他估計就是鹽鹼地。
只聽老黃繼續說道:“至於關東嘛,主要的產地是錦州,不過商鋪都在牛莊。”
趙新沒想到大清治下的豆類貿易如此興盛,他原本還想著在北海鎮那邊大面積種植黃豆用於貿易,看來這條路是走不通了。
歷史上,在鴉片戰爭之前,江浙一帶最富有的沙船主,麾下沙船超過百隻。有時能一次同時出海十幾只。出海時以蘇松水師官兵為後盾,綠營營船保護。船上分工細密,人手眾多;有管事的、廚子、財副、船頭、賣貨的,各司其職。
幾人聊了一會,船已經過了太平寺地段,江面上的沙船越來越多。從西北的吳淞江、和南面的上海浦、洋涇、西溝方向,一條條的出海沙船排成了長隊;此時上海縣的城牆已經依稀可見。
“就要到了。諸位請回船艙中暫避一會吧。”老黃提醒道。
此時江面上南來北往的沙船實在太多,航行的速度一下就慢了下來。差不多到了中午,才停靠在上海縣城外東北角的小東門碼頭上。
等船隻停穩後,沈敬丹特意過來告訴趙新等人再等一會,已經派人去叫馬車了。
趙新幾個人此時內心躍躍欲試的想要衝出船艙去甲板上看看,不過都怕給沈、黃兩人帶來麻煩,也就一直忍著。
差不多過了半個多小時後,船艙外傳來一陣馬蹄聲和吆喝牲口的聲音;眾人猜測是馬車到了。果然過了沒一會兒,沈敬丹在艙門處招呼道:“諸位,請下船吧。馬車到了。”
趙新一群人從船艙出來, 正對眼前的就是上海縣城的城牆。不遠處的一座城門上,赫然寫著“寶帶晏海”四個大字。
沈敬丹一邊走一邊說道:“這上海縣城牆高二丈四尺,一共有七個城門。咱們停的這處,便是東北方向的寶帶晏海門,不過我們平日裡都叫這裡小東門。”
劉勝等人此時已經進入了角色,於是哈著腰向沈敬丹問道:“沈老爺,咱們這是要進城嗎?”
“這個實在不好意思,因為時間倉促,新院子那裡還需要派人打掃一下才能住人。諸位請先去在下寒舍歇息,晚點兒再去新買的院子。”
趙新點點頭,也不說話,按照沈敬丹所指,朝著中間的一輛馬車就走了過去。劉思婷用布帕包著頭髮,低頭不語,跟在趙新身後,來到了馬車近前。
結果還不等趙新說話,劉大主任就越過趙新,“蹬蹬”兩步,踩著車伕預備好的板凳就上了馬車,鑽進了馬車棚裡。
這讓一旁僱來的車伕看的目瞪口呆。大家看的清楚,剛才這個女人是天足!這年月在江南一帶敢不裹腳的,除了船孃就只有旗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