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船上雜談(第2/2頁)
章節報錯
陳青松想了想道:“還行吧,片山那裡帶人管著。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偶爾拌嘴打個架什麼的。都是窮的一無所有的人,什麼東西都是咱們發的。吃穿用大家都一樣,沒什麼可爭的。我還特意讓片山查過有沒有人賭博,結果是沒有。我覺得關鍵是咱們這裡用不上錢,流民們即便有幾個銅板也沒處花。”
趙新道:“大型裝置到了後,很多人就可以騰出來。咱們要開始建設城鎮了。”
陳青松道:“之前勝海舟倒是跟我提過,想建幾片長屋區,被我給否了。”
島國城市裡的那種長屋,最普遍的格局是沿別家院子的背面或院子之間的小巷排列的大雜院。往往臨街的町家中住著主人一家,女傭、夥計和學徒就往來於町家與背街的長屋之間。
長屋面積狹小,每間大多隻有十餘平米。裡側的房間一般是五席(一張榻榻米的面積為1席,面積在1.51.6平米左右)大小的單間,沒有壁櫥,被褥都疊放在房屋角落。這裡不僅用於吃飯和就寢,白天干活也在這裡。
這種建築最大的缺點就是全部是木結構,人口密集。一旦發生火災,整片整片的燒,根本來不及救火,只能拆房開出防火帶。
“那就按咱們之前商量的,蓋木刻楞。兩戶一棟,每棟一百平米。廚房和廁所倆家共用。”
趙新說的“木刻楞”是一種典型的高緯度地區重型木屋牆體建築。一般是在堅固的石頭地基上,先將木料的兩頭開槽,再將木料層層堆疊,並預留出門窗的位置;最後搭建斜屋頂。
這種房子在搭建時完全可以不用一顆釘子,關鍵部位全都用木楔加固。至於木頭間的縫隙,可以用苔蘚填充。不過現在物資不缺,完全可以用水泥將木料間的縫隙抹平。
趙新之前在熊島建觀察哨所的時候,就用了類似的辦法。
“沒問題。咱們每二十戶建一個公共浴室。我明天就開始安排木匠幹活。不過有個問題,第一批建好後怎麼安排?”
“按跟隨咱們的先後順序,這事你讓勝海舟安排。”
趙新說完便又問王遠方:“王哥,你那邊呢?”
“基礎訓練還在搞,目前是片山在協助我和吳思宇。這些流民的服從性很好,不過身體素質一般。現在只是在強化五千米跑,三公里跑搞了一次,效果一般。大部分人能堅持下來,達標就不要想了。”
話說王遠方他們參軍時,三公里跑的及格標準是13分20秒,12分以內算優秀。而現在訓練的這些流民士兵,絕大部分人目前也就是1520分鐘左右,個別人能進13分鐘。
“從明天開始,每天增加射擊訓練。三天打靶一次。”
王遠方吃了一驚:“太早了吧?”
趙新沉吟道:“不早不行。咱們現在四周環境太惡劣。現在仙台那裡剛開始合作,看著沒什麼事;其他地方每次去都要打一場。就像這次去長崎,人手不夠,我們連船都不敢下。我和劉勝他們之前都商量了,這次隨船走的那些士兵全部回爐加強訓練,包括之前招的那些治安警察。”
陳青松道:“何必每次都要動武呢,談判不行嗎?”
趙新搖頭道:“老陳,說句不好聽的話,你是技術型官員出身;我們這些人以前也沒在體制裡工作過。輪耍心眼,根本不是那些古代官僚的對手。所以我每去一地,只能上來就掀桌子。讓那些人按照我們的方式走,誰不聽我就打誰。”
陳青松笑著說道:“你這是魯迅說的那個‘拆屋頂’和‘開窗戶’的典故了?”
“是啊。其實島國和滿清都差不多,滿清是養了一堆旗人大爺,島國是養著一幫武士大爺。因循守舊,階級固化。跟他們和顏悅色,他會以為你軟弱可欺。所以,這批的五千流民裡,我們最少還要擴招三百人當兵。”
陳青松啞然,半晌才說道:“你這也太多了吧?”
趙新解釋道:“一點兒都不多,咱們現在暫時不缺糧食,所以農業人口沒必要搞那麼多。以後大型機械到了,也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種地的。
等蝦夷地那邊的煤礦專案啟動,我們最少要放一兩百人駐守,以後還要逐步擴大。至於北海這邊,不能少於五百。”
陳青松驚訝道:“五百人?你要這麼多人幹嘛?”
趙新笑著說道:“咱們明年要下山東啊。到時候可不是在海邊溜達了,咱們要進內陸的。”
王遠方這時突然問道:“你說熊島那邊會不會已經暴露了?”
趙新知道他問的是什麼,起身望向窗外,淡淡的說道:“讓他們慢慢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