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書畫裝裱課結課。

大三下學期,還剩最後一門課:陶瓷鑑賞修復。

帶課的還是書畫裝裱課的老師,伍秋年。

老伍一進門,熱情招呼道:“同學們,又見面了!”

在座同學大多從學長學姐那裡得知,老伍是複合型人才,帶的課不少,見到他後,不少同學也熱情回應。

伍秋年壓了壓手:“好了,上次書畫裝裱課大家成績都不錯,不過接下來的課就不簡單了。”

老伍為人社會,不像那種為人師表的傳統老師,但能給你講一些正兒八經的真貨。

陶瓷鑑賞與修復本來是兩門課,但現在合二為一,課程量不小。

“這次的課啊,說實話,你們自學的話肯定整不了,也玩不轉。你們應該打聽過吧,要修復陶瓷,先得明白怎麼製作陶瓷,有人燒過陶嗎?”

伍秋年一開口,將了大家一軍。

肯定有人不服氣了。

“伍老師,那有什麼難的!我從學長那裡聽說了,不就是和泥、拉坯、塑型嘛。”

齊超在嚷嚷。

伍秋年哈哈一笑:“《天工開物》裡就寫過,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古來制瓷工序七十有二,缺一不可,你那三板斧燒出來的碗,要飯的都看不上。”

齊超臉上一紅,同學大笑起來。

伍秋年見齊超被打擊到,樂呵呵一笑:“這陶瓷手藝呢,JDZ現在是第一的,至於我們,瞭解一下就行。後面我會帶大家制陶、鑑陶,今天沒那條件,主要講講修復。”

“陶瓷器的修復分為考古修復、可鑑別修復、美術陳列修復和完美修復。完美修復就不提了,名字上應該懂。”

“陳列修復,是修復一些相對完整,藝術價值高的展覽物。”

“考古修復就是破損嚴重、年代久遠的東西。因為殘缺太多,可以直接用石膏補足缺處。”

“至於剩下的‘可鑑別修復’,就有門道了。”

可鑑別修復,就是大家可以鑑別這個東西是不是修復過的,也就是說修復手法在人看得見的地方。

在伍秋年嘴裡,眾人聽到了年代久遠的職業。

鋦匠。

鋦匠最早在民間也不是什麼大師,就是補鍋碗瓢盆的。

家裡鑰匙斷了,農具裂了,水缸壞了,他們也能修。

這職業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

“陶瓷修復手法和青銅器相似,粘補、鋦補都是保留原始模樣的修復。你們去年的修復工藝基礎課,也都學過粘補法吧?”

“學過。”

“粘補法許多古物都能適用,現在我們教鋦補。”

修復課程得分門別類,書畫、石器、漆器、玉器、陶瓷器、青銅器,手法都不盡相同。

有相通的,有特別的,用料或許也有不同,‘鋦’是對於陶瓷器來講,一個不錯的修復方法。而且手藝高超的話,鋦痕還會帶有一定的美觀性。

可是一群人上課,沒怎麼聽伍秋年鋦瓷的故事,光聽伍秋年口沫橫飛地說小時候他們村的鋦匠了。

“小時候我家裡窮,我還很調皮,隔三差五弄壞家裡的東西,好在有鋦匠……”

第一年給他家補碗、第二年補缸、第三年鍋也壞了,反正老伍家每年固定壞幾樣東西,都是鋦匠來之後三下五除二給弄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