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定好下次見面的時間,高建兄弟又去賣野豬肉了,宋長樂帶著立春回衙門,把傷藥拿給六郎的小廝。

然後她便去找二郎和五郎,跟他們說起高家堂弟的事,“……等人來了,二哥你們就考考他,看是不是真的和高建說的那樣聰慧有天賦,如果是真的,那就值得資助。”

高建兄弟是個機靈的,第二天便帶著堂弟來衙門求見宋長樂,也沒空著手來,帶了些山上摘的野果和野菜作禮,雖然寒磣了些,但總比空著手好看。

宋家人自然不會嫌棄,笑著收下了。

門房把三人領進院子,宋長樂等在那看見他們來便說:“阿祥你把人帶到書房去,讓二哥和五哥考考他。”

等小廝把高堂弟帶走,宋長樂指了指不遠處的涼亭,“你們兄弟倆在那坐著等一會兒,立春去泡壺茶過來。”

高建和高明拘謹的拱手道謝,姿態甚是恭敬。

宋長樂又客氣的說了幾句話,便去幫宋老太給菜澆水,宋英娘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曬青菜,院子裡種的菜種的多長的好吃不完,一直不摘的話會變老,就及時摘下來曬菜乾,到時候好入缸做梅菜。

書房裡的幾人不到半個時辰就出來了,二郎送了一本論語給高山,剛才他和五弟考校了一下高山的功課,確實學的很挺紮實,不過高山的書不齊全。

他的書都是去書肆抄回來的,他在苗寨上課,阿其瑪的叔叔可不會給他發書,他又很難得來一趟城裡,鎮上可沒有書肆,只有縣城有,所以他抄書只能來縣城的書肆抄,但他不能每天去書肆,怕掌櫃的不樂意。

只能不能隔一段時間去抄一次,零零總總幾年下來,他還是缺一本論語,他天賦那麼好,若是因為買不起書而無法參加科考,著實可惜,為了讓他明年能下場,二郎就送了他一本論語。

高山欣喜若狂,也很感激,縣令家的二公子不但送他書,還讓他轉到縣城來讀書,黔地很少私塾,以前這裡太亂,百姓維持生計都艱難,哪有錢供孩子讀書,所以讀書人很少,讀出功課好考上功名的更少。

鎮上一般沒有私塾,只有縣城有兩家,而且夫子都是秀才功名,沒有舉人在這裡辦學堂,縣學很久以前是有的,後來因黔地太亂等種種因素,就關了。

現在葉孝元正努力想把縣學扶持起來,但得有人來教書,別處有學問的人可沒誰願意來黔地這種苦寒之地教書,所以最好能把本地的學子培養起來。

像高山這樣讀書方面很有天賦的人就很適合,而且他自己的夢想就是能開一傢俬塾,教出更多優秀的人才,讓黔地的百姓有更多機會供孩子們讀書。

雖然葉孝元可能等不到高山考完舉人進士回來做貢獻,但不影響他想為黔地百姓做些實質有用的事。

宋長樂和二郎幾個哥哥這麼積極的願意資助貧困學子,也是為葉孝元的政績努力,當然也是看高建兄弟不是奸滑之輩,高堂弟更是一片赤子之心,這樣的人值得幫。

“日後待我有能力時,定會還清所有借用的銀兩,多謝葉公子願意給我機會,高山感激不盡。”高山文皺皺的說了不少好話。

高建高明兄弟也是一臉感恩戴德。

過了兩日,高山便在二郎的幫助下進了縣城的一傢俬塾,束脩自然是二郎幫他先墊付的,連住宿和吃飯的錢也是二郎先借給他的。

下個月就不用再借錢,高建和高明已經帶著包袱去果山幹活,下個月就能領到工錢,只要他們倆勤快,工錢肯定可觀,到時高堂弟的伙食費就不用愁了。

果山上的果樹本就是成年果樹,果子結的很多,加上去年開始有人打理,施肥捉蟲,今年果子結的更大更甜。

能久放的水果就運到別的府城去新鮮賣,不能久放的就曬乾做成果乾或蜜餞,大商朝是有蜜餞的,不過宋長樂做出來的蜜餞味道更好,不是別家可以比的,味道好銷量就更好,也能把價錢賣上去。

去年年底送了四輛馬車的供品去京城,其中果乾就有不少,建明帝和皇太孫都誇讚說好吃,皇帝和皇孫都覺得好吃,其他人能說不好吃麼?

怎麼的也得買來嚐嚐啊,皇帝吃過的同款果乾,說出去都頗有面子,這就是廣告效應,所以今年黔地的水果特別好賣,不愁賣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