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安城因為大笨鐘這個新東西的出現而鬧的沸沸揚揚的時候,上海縣那邊也熱鬧非凡。

經過了這段時間的發展,上海縣已經有點樣子了。

至少一排排的平房,已經圍著上海縣縣衙開始分佈開來。

不少勳貴世家的船隊,也已經開始從事捕魚業了。

雖然還沒有掙多少錢,但是至少是不用擔心虧本。

最讓劉仁軌感到高興的是上海縣的人口數量,已經正式的超過了十萬人。

這個增加速度, 是非常誇張的。

要知道這個年代的大唐,大部分的縣,其實都還沒有十萬人呢。

也就是上海縣這邊大量的捕撈了海魚,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吃飽肚子的問題。

去上海縣,有肉吃。

去上海縣,有錢掙。

去上海縣, 發家致富。

在這些口號的宣傳下, 附近州縣許多貧苦百姓都拖家帶口的來到了上海縣。

為了安置這些來到上海縣的“流民”,劉仁軌這段時間幾乎都忙得腳不著地。

好在這些人的要求很低,只要有個落腳的地方,不餓死,他們就滿足了。

這樣就簡單了。

利用混泥土和青磚快速的修建一批房屋,把大通鋪搞出來,立馬就可以安置大量的人手。

進一步來說,可以修建一批獨立的小平房,分配給願意進入到各個作坊或者出海的人員。

造船作坊,曬鹽作坊,水泥作坊,青磚作坊……

各種各樣的作坊,倒是可以吸收一大批的人手。

“劉縣令,曬鹽作坊那邊昨天已經正式出鹽了,您要不要過去看一看?”

上官儀這段時間也覺得如夢似幻。

本來作為渭水書院的一名學員,突然之間被安排跟著劉仁軌來到上海縣。

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他自己都沒有想明白是怎麼回事。

不過到了上海縣之後, 事情太多了。

他也沒有心情想那麼多。

各種各樣的新式捕魚方法,讓他看到了上海縣發展的希望。

之後將作監和工部的人員過來開始修建造船作坊等各種各樣的作坊,更是讓他看到了上海縣的發展潛力。

而當上海縣的人口在幾個月內就突破十萬人的時候,他就更加清楚, 自己的希望就在上海縣了。

“終於出鹽了?太好了!走,我們過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