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歷史的便都知曉,歷史之上,劉備三顧茅廬,請了臥龍諸葛亮出山。

而後便是劉備攀至頂峰之時。

先是自豫州,退居荊州,再是舌戰群儒,聯合孫堅。

而後周瑜一把火,將曹操一統大業燒的片甲不留。

自此之後,便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楊辰別的不知道,三國曆史讀了不少,自然更清楚諸葛亮有多可怕。

諸葛亮最可怕的地方,是隆中茅廬之間,劉備諸葛兩人相對之時,諸葛亮做的謀略。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僅僅一段話,便直接點出荊州重要,東連吳會,吳會便是紹興的別稱,巴蜀,便是川蜀之地。

此段話,便是說明荊州東部,可順長江而下,一路到達吳會等地,而西面,則是進入巴蜀等地的交通要道。

此時荊州的主人,乃是劉備宗親劉表,其人若不可言,據不可守,軟弱無能。

只要劉備前去,荊州幾乎是板上釘釘。

此話便是要劉備先奪取荊州之地。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奪取荊州之後,便點出大後方,最根本的根據地,乃是川蜀益州。

此時益州牧為劉璋,劉璋闇弱無能,不堪大用,庸人一個,不可統治一方土地,心無大志,偏安一隅。

漢中在益州背部,張魯乃是漢中郡郡守,手下有兵力,有野心,想要吞併益州,便窮兵黯武,大肆剝奪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劉璋闇弱,張魯無能,益州巴蜀等地想要明主已經不知道多少年了。

現如今劉備乃是皇室宗親,又以仁義著稱,有關羽張飛等英雄輔佐左右,又對名人賢者如飢似渴,進入益州,自然會受到百姓士人歡迎。

再然後,便是軍事謀劃。

有了益州作為後盾,荊州作為堡壘,保證兵力可以同時透過荊州的陸路進入中原,北可攻打洛陽,南可攻打揚州。

透過水路,可順流而下,一路到達吳會沿海等地,方便至極。

西邊和諸多部落交好,南部安撫蠻夷,確保周邊無事,再與孫權聯盟,內部整修政治。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而後,等天下有大變的時候,命令猛將,率領荊州大軍,進攻洛陽,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關中。

一旦兩地拿下,便可以圖謀中原。

只要能夠拿下洛陽,繼而中原北部,孫權也不過只能待在揚州之地,偏安一隅。

到那時候,天下大勢已定。

不過短短几句話,便直接將整個奠定三國的謀略寫出,這還是在諸葛亮未曾出山的情況下。

而這一份謀略,大氣磅礴,便是楊辰再次想起,也不由得心中驚動。

而後數十年,劉備依照諸葛亮謀略,先奪取荊州,而後進入益州,北拒張魯,安生髮展,而後在漢中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