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凡在心裡組織了一下,按著常見的套路歸納出幾條,不外乎就是大開眼界、瞭解到很多實踐中的困難、向一線幹部學到了很多之類的,為了顯得不是那麼糊弄,他還舉了幾個例子。

上午的會,高凡還的確是聽得挺認真的。後世的聚酯生產技術,他了如指掌,但這個年代的聚酯裝置有什麼特點,他就不太清楚了,所以聽曹陽成、柴煥華他們介紹的情況,還是挺有收穫的。

他也不枉被稱為人行自走資料庫,記憶力極好,曹陽成他們講的一些梗,他也能記住,此時向鄭立農複述出來,便顯得他聽講認真,是個可教育的好孩子。

鄭立農對於高凡的回答還是挺滿意的,雖然他也聽出高凡的話有一些套路,但這恰恰說明高凡有足夠的情商,不是潘越那種愣頭青。

高凡的敘述中,涉及到技術方面的問題,沒有任何差錯,這說明高凡是懂這些技術的,至少是能夠聽懂這些技術,這對於一個一年級的本科生來說,的確是非常難得了。

“關於黃化聚合釜日常維護的問題,潘處長說可以請國內企業來幫忙,你對此是怎麼看的?”

說完常規的那些口水話之後,鄭立農丟擲了關鍵性的問題。

高凡笑笑,說道:“鄭部長,我冒昧地問一句,您就是為這事來的吧?”

“你說呢?”鄭立農還了他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

高凡便清楚鄭立農的立場了,他說道:“我認為,潘處長的建議是非常正確的,而且是非常急需的。”

“理由呢?”鄭立農問。

高凡說:“很簡單,我們不可能靠買裝置建起一個聚酯產業。”

“這個提法……倒是有點意思。”鄭立農點點頭,接著問道,“那麼,小高,你對咱們國家的聚酯產業瞭解嗎?”

“看過一些資料,說不上很瞭解。”高凡低調地說。

“說說看。”

“我們國家的聚酯產業,發端於50年代,真正形成生產規模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後,國家領導看到了全球合成纖維產業的大發展,意識到我們必須搭上這班車,所以開始大力發展聚酯產業。

“鑑於我國的聚酯裝置製造能力幾乎是空白,目前包括黃化在內的國內十幾家大中型聚酯廠,都是70年代以來從國外引進的。

“目前我國的聚酯產能大約是每年40萬噸,其中大約只有不到2萬噸使用的是國產裝置。”

“這個功課做得不錯。”鄭立農讚了一聲。

聚酯畢竟只是化工產業的一部分部分,高凡在北京出發之前,估計也想不到會遇上鄭立農,更不會想到鄭立農會帶他來黃化。他能夠信口說出國內聚酯行業的情況,就說明他平時是做過一些功課的,這就值得表揚了。

“據我看到的一些專家預測,咱們國家到本世界末,聚酯規模要達到300萬噸以上,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將近10倍。

“如果這10倍的產能,全部依靠引進技術來實現,我們的外匯光是引進聚酯裝置就全部花光了,這是絕對無法接受的。”高凡斷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