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先生冷聲問道:“主路有陷阱?!”

魯方回道:“有,設了不少野豬坑,掉下去會死人!”

此時此刻。

我算深刻理解了徐老那句話。

不戰而屈人之兵。

才是攻敵之王道。

要不是剛才那一番心理對攻拉鋸戰。

現在我們可能又要面對陷阱之圍。

繞了一會兒小路。

轉過一個坳口。

我們見到了油氈布與不鏽鋼架子搭成的七八個棚子。

好傢伙!

隔老遠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銅鏽味。

裡面的鑄爐仍在往外散著熱氣,軸承翻模機赫然而立,外面除了一些翻模失敗廢品之外,還散佈著不少拋光機、電焊、打砂紙、石蠟、漆料。

讓我覺得有些訝異的是。

王家莊的制贗方法竟然比較古樸。

翻模用的是高原土泥模。

作鏽用的則是硝酸、碳銨化肥以及混合調製的醬油醋。

銅器贗品主要的技術難點在做綠鏽。

這裡簡要地介紹這一下王家莊這種咬鏽方法。

燒鑄好的銅器贗品,先刷上一層硝酸,再將銅器埋進碳銨化肥裡面,只需五六天,銅器外面便會生成一層藍鏽,再用按比例調製而成的醬醋噴灑一遍,幹了之後,在泥場子裡涮一下,鏽就變成了古青銅器的綠色。

不過,這種做鏽的辦法太老土了,非常仰仗藝人的經驗、手藝。

兩千年左右,很多作贗的地方都從採用電解上鏽了,即在電解之時放入藥物的配方,做出來的鏽咬合緊、均勻、逼真、不易甄別。

我實在忍不住了,問魯方:“電解上鏽的技術沒掌握?”

魯方聞言,神情竟然有一些不屑,略帶驕傲地說:“試過,但遠沒有老方好!我們村上到七八十歲的老農,下到還在上學的毛孩,手藝拿出去全都一流!”

我竟然無言以對。

不過王家莊能生存下來。

它肯定有自己的秘籍。

若干年後我曾見過一個報道。

某次國際型大展會,要送青銅器大鼎參加展覽。

一般情況之下,展覽物品不會運真品去,都是運仿品。

當時展覽方為了讓高仿展品更加逼真,找了各種科學院進行咬鏽實驗,但效果都不滿意,最終還是請了豫省陽市某村作坊的上鏽老者來完成。

高手在民間!

魯方吹了一下口哨。

剎那間!

油氈布棚子突然裡鑽出來十幾位村民。

他們一見到魯方穿條大褲衩,渾身是血的模樣,頓時臉色陡變,紛紛執起了鋼棍,向我們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