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踏歌而舞(第3/3頁)
章節報錯
我無語道:“死丫頭,她都已經暈了,你跟她聊個蛋啊,快點!”
小竹聞言,哦了一句:“來了來了。”
我們快速地往裡面走去。
十幾分鍾之後。
來到了石頭山棺槨的深處。
燈光。
人聲。
機器開鑿巖洞壁的響動。
我和小竹立馬停下了腳步。
前面是一片開闊之地。
足足有兩三千平方。
最中間有一方漢白玉石臺。
石臺上面有一具長方形的鐵匣子。
典型琴匣模樣!
鐵匣子表面的灰塵被情理乾淨了,已經露出了原貌。
顏色灰褐色,上雕著古樸的花紋,可以清晰看見高山流水的圖案:一人泛舟江中,撫琴彈奏,一人醉酒赤膊赤腳在岸邊,用腳打著水,雙手在拍,嘴巴張開,神情生動愉悅,好像在給撫琴之人踏水伴奏。
我腦門陣陣發跳。
初步判斷,這具長形鐵匣子,屬於唐代的鐵器!
鐵器鑑定主要看顏、鏽、標、技。
顏色、鏽跡兩點,距離有些遠,不能細觀,但大體的特徵與唐代鐵器吻合。
而後兩點,卻極具辨識度。
所謂標,就是指鐵器上的標識。
鐵匣子上的標識是高山流水撫琴圖,那位扶琴之人倒沒什麼,水中泛舟撫琴,古代文人雅士都喜歡這麼幹。
關鍵是旁邊那位赤膊赤腳醉酒踏水伴奏之人。
唐代氣象萬千,文化獨具魅力,民間廣泛流傳著一種踏歌而行的舞蹈形式,主要表現為頓足踏歌、拍手相合。
這種舞蹈,可以一群人聯袂踏歌舞,也可單人踏歌而舞。
李白一首著名詩《贈汪倫》之中,曾寫到“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描述的就是這種踏歌而舞的場景。
圖案標識完全契合唐代生活的場景。
而最後一點技,唐代鐵器鑄造世界領先,一般均採用“油蠟制模”技術,也就是實心澆築,需要大量鐵水,這種技術所澆築出來的鐵器,沉重、渾厚、大氣。
有些讀者可能小學時曾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撈鐵牛》。
文中那具震撼世人的黃河大鐵牛,就是唐代油蠟制模技術鑄造鐵器的典範。
這鐵匣子屬於典型的油蠟制模成品。
前面曾有過推斷。
焦尾琴為東漢蔡邕而制,齊明帝時期出現一次,唐時被李淳風作為四大神器之一,授予了蘇家先師,從此在世間消失。
而現在這具鐵琴匣具備唐代琴匣的特徵。
足以證明。
裡面裝有蘇家神器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