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少官員眼中閃爍著異樣的神采,看向李桓的目光當中隱隱流露出幾分欽佩以及敬服之色。
然而同樣也有許多的官員看向李桓的眼神卻是充斥著一種無比的痛恨之意。
李桓這一份奏疏可謂是言簡意賅,以李桓的文筆想要他寫出文縐縐,花團錦簇的奏疏那真的是難為他了,所以他這一份奏疏幾乎就相當於一份大白話文章,也正因為如此,才顯得那麼的淺顯直白易懂。
可以說李桓所要表達的內容在這一份奏疏當中盡顯無餘,在場的官員只聽這一份奏疏便已經明白了李桓想要如何改革稅賦。
大明的稅賦之法其實是延續了封建王朝上千年曆代王朝之法,可謂是稅賦分離,丁口稅、田賦,丁口稅也就是人頭稅,相當於是按照人頭收稅,也就是說家有幾口之人,便要按照人口之數交稅,除此之外,尚且還有田賦。
可以想象這種稅賦制度下,即便是沒有田地的老百姓還要交上一筆丁口稅,本身對於連土地都沒有的百姓而言,想要活下去便已經是無比的艱難了,結果還要承擔一筆人頭稅,對於百姓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正所謂: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可以說丁口稅自一開始便充滿了弊端,查舊例,人丁五年一審,分為九則,上上則徵銀九錢,遞減至下下則徵銀一錢,以家之貧富為丁銀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開除,此成法也。無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舊習,每遇編審,有司務博戶口加增之名,不顧民之疾痛,必求溢於前額,故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而增,甚則人已亡而不肯開除,子初生而責其登籍,溝中之瘠猶是冊上之丁,黃口之兒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賠,既而逃亡,勢所必然。
可以說這種戶丁編審中的虛報和浮誇之風在很多地區都存在。
而官員紳衿利用優免特權隱漏人丁,女幹猾之徒又託為客籍以為規避,而丁銀專案仍然存在,結果便落在貧苦農民的身上。其中在實行戶等編審制的地區,出現了利使用者等進行放富差貧的現象。
豪強盡行花詭,得逃上則;下戶窮民置數十畝之地,從實開報,反蒙升戶,結果「其間家無寸土,餬口不足,叫號籲天者,皆冊中所載中等戶則也」。
這樣一來,一方面,封建官府為追求溢額在編審時多行虛誇;另一方面舍富就貧,丁銀溢額增多的結果便是使中下層民眾承擔起更多的丁銀來,飽受「代納」和「包賠」之苦。
這樣一種丁銀編徵,使得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對於丁賦的徵收來說,其結果是「在民有苦樂不均之嘆,在官有徵收不力之參,官民交累」。
然而李桓卻是建議廢除丁口稅,將人頭稅併入田賦,行攤丁入畝之法,直接將稅賦與人丁脫離,而是掛鉤于田地,指地而徵稅。
此舉所惠及的自然是那些無地或者地少的百姓,雖然此法依然有弊端,可是較之先前丁口稅、田賦、勞役等重重壓力壓在百姓身上,自然是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於國於民而言自然是一項善政。
只是此法惠及底層百姓,卻是大大損害了地方士紳、豪強的利益,要知道在地方上真正擁有大量土地都是地方上計程車紳、豪強之家,這些人動輒擁有土地數千上萬畝,然而卻是將大量的賦稅轉移到那些無地百姓頭上,自身交著最少的田賦。
如今按照李桓之法改革的話,只怕首先跳出來的就是這些擁有著大量田地的地方士紳、豪強。
就在一眾官員品味著李桓這攤丁入畝之法的精髓的時候,忽然有官員跳出來紅著眼睛衝著李桓破口大罵道:「女幹賊,你這女幹賊,丁口稅、田賦歷代皇朝皆行此法,你李桓何德何能竟然妄圖改變先賢所立下的法度,你蠱惑君上,究竟居心何在…………「
攤丁入畝對於國家的好處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夠看得清楚,在場不少官員哪怕是心中反對,可是也不得不承認,李桓所提之法,相較於丁口稅、田賦並行之法有著極大的進步,若然能夠推行下去的話,必然會稅賦大增,國庫充盈。
不過攤丁入畝之法於國有利不假,可是對他們來說就相當的不友好了,要知道他們各自背後的家族那可都是佔據著龐大的土地數量,若然施行,他們身後家族的利益肯定是要受損的。
所以說法雖好,然則卻是於他們有害無益,理當反對。
登時一道道身影站了出來,直言李桓意圖改變祖宗之法,蠱惑天子,心懷叵測,並且奏請天子嚴懲李桓。
雖然說也有不少心懷天下的官員站出來支援李桓,可是相較於絕大多數的官員而言,這些只佔了極少數的官員的聲音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以至於大朝會之上,盡是對李桓的喊打喊殺之聲,甚至較之先前彈劾李桓失職之罪的聲勢還要浩大幾分。
看到這般情形,朱厚照冷哼一聲,看了一眾官員一眼沉聲道:「幾位閣老、冠軍侯、英國公、成
國公、六部部堂、左右都御史、五軍都督府都督等留下議事,其餘人等各自退去。」
說完朱厚照直接起身,對於那些官員的呼喊聲根本不予理會,直接上了鑾駕徑自離去。
眼見天子離去,不少官員便圍住了幾位閣老、左右都御史以及幾位部堂,叫嚷著他們絕對不同意朝廷施行什麼攤丁入畝之策。
至於說李桓則是在英國公等人的簇擁下緊隨天子鑾駕而去,當真留下來的話,不是招人狂噴嗎?
在一眾官員的簇擁當中,王鏊捋著鬍鬚看著李桓幾人離去的身影,嘴角掛著幾分笑意低聲道:「黃口小兒而已,終究是太過年輕了啊。」
王鏊的嘀咕聲聽在身旁的官員耳中,不少人不禁疑惑的看著王鏊,他們卻是滿心的不解,李桓那攤丁入畝之法可是朝著他們身上狠狠的砍了一刀,為何王鏊卻是絲毫不急呢?
帶著這般的疑惑,幾名官員向著王鏊開口詢問。
王鏊聞言則是神秘一笑,衝著這些官員低聲言語了幾句,而一眾人聽了王鏊的話先是一愣,很快便是反應了過來,臉上露出幾分恍然以及驚喜之色。
甚至有官員忍不住大笑道:「哈哈,果真如閣老所言,李桓這黃口小兒太過年輕了,豈不知他那攤丁入畝之法雖好,卻是動不了我等分毫,真想看看李桓若是知曉他那攤丁入畝之法於我等無有一絲損害將會是什麼樣的一副表情。」
【那個啥,有月票木有呀,求月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