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之間,在盧奎的帶領之下,眾人便已經來到了臥室之前。

此時臥室的門緊閉,盧奎向著左洋幾人微微點了點頭,然後上前輕輕的叩響房門道:“老爺,左大人、包大人幾人求見!”

這邊盧奎話音落下,就聽得房間之中傳出了盧靜的聲音道:“請他們進來!”

盧奎伸手一推,房門緩緩開啟,而左洋、包名、楊嶺幾人則是大步走進了房間當中。

天色昏暗,房間之中自然就更加的陰暗,不過左洋、包名幾人走進房間當中卻是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那裡的盧靜。

盧靜面色平靜的坐在那裡,一雙眸子正向著他們看了過來。

幾人上前衝著盧靜一禮道:“拜見尚書大人!”

盧靜微微擺了擺手,示意幾人落座,等到上茶的侍女奉上了茶水退了下去,房間之中再無外人,盧靜方才將茶水緩緩放下,目光落在幾人身上開口道:“你們幾人前來,可是有什麼事嗎?”

話是如此說,但是盧靜也是宦海沉浮的老狐狸了,多少也能夠猜到幾人前來尋他的目的。

哪怕是盧靜不太清楚朝堂之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可是他既然知曉李桓、王陽明在對韃靼人的大戰當中取得了大捷,那麼他也能夠猜到幾人的目的。

果不其然,就聽得左洋當先開口道:“尚書大人可知就在不久前,前方傳來捷報,李桓、王陽明一戰殲滅了韃靼十餘萬大軍,韃靼人敗退了,這一戰我們勝了。”

盧靜神色顯得非常的平靜,聞言微微頷首道:“城中這麼大的動靜,本官又如何不知。”

說著盧靜這才看著幾人道:“你們可知李桓、王陽明他們這一戰的具體經過如何,那達延可曾被生擒活捉?”

這會兒楊嶺緩緩開口道:“內閣幾位閣老傳下的訊息當中倒是沒有提及這些,不過按照那大捷的訊息來看,這一戰李桓、王陽明他們的確是大敗韃靼,可是要說將達延生擒活捉,只怕是不可能。”

一旁的包名也是捋著鬍鬚點頭道:“楊大人所言甚是,達延何許人也,那可是草原共主,一代梟雄人物,且不說想要抓住對方根本就是千難萬難,若是真的被抓了的話,無論是王陽明還是李桓,他們肯定會第一時間將這個天大的訊息稟明朝廷。”

盧靜微微頷首道:“不錯,要是他們真抓了達延,絕對會天下為之轟動,但是如今只彙報大劫,卻是沒有提及達延之事,那就是說李桓他們並沒有抓到達延。”

在場的都是人精一般的存在,雖然他們對於那捷報的具體內容為何不清楚,可是按照他們的經驗,多少還是能夠猜出一些的。

臉上掛著幾分笑意,盧靜目光掃過幾人道:“李桓他們大敗韃靼,此可謂天大的好訊息,諸位這會兒來見本官,可是有什麼事嗎?”

輕咳了一聲,包名神色鄭重的道:“尚書大人,經此一戰,有這般的戰功加身,李桓班師回朝之日,恐怕就是封侯拜相之時,真到了那個時候,這朝堂之上,還有何人可制那李桓。”

楊嶺在一旁連連點頭,一臉憂色的道:“李桓此人嗜殺成性,若是讓他位居高位,只怕我等的日子會更加的難過啊。”

左洋則是開口,一臉凝重的道:“最為重要的是李桓與勳貴集團走的太近了,兩位夫人更是出自於兩大國公府,幾乎就是勳貴集團的人。若是以往那倒也罷了,勳貴手中早已經沒了權利可言,更多的就是個清貴的擺設罷了。”

說著左洋看著盧靜道:“尚書大人,我等所憂非是李桓,單李桓一人,獨木難成林,咱們有的是辦法對付他,可是如今他眼看著就要藉著這一場大戰徹底的與勳貴融為一體,勳貴集團一旦與李桓聯手,頃刻之間便會成為我等的心腹大患啊。”

盧靜面色顯得無比的平靜,聽了左洋的話,深吸一口氣緩緩道:“這話左大人你應該去同楊閣老、李閣老、王閣老他們去講啊,盧某不過是一尚書而已,又能將李桓怎樣!”

幾人對視一眼,齊齊向著盧靜道:“尚書大人,我等人微言輕,此番前來正是為了懇請尚書大人出面,為我等張目,共同求見幾位閣老,請幾位閣老主持大局。”

盧靜聞言皺了皺眉頭。

左洋、楊嶺幾人見狀不禁急道:“大人,這兩日陛下就會詢問幾位閣老的意見,尤其是關於隨同李桓出征的一眾將領的封賞問題,大人可不要忘了,此番單單是隨同李桓出征的勳貴子弟就不下十幾人之多,這些人經此一戰,一個個的軍功在身,一下讓勳貴集團多了十幾個得力的幫手,若是再佔據要職,勳貴集團復起之勢,何人可擋。”

說話之間,左洋帶著幾分憂慮,一副憂國憂民的模樣衝著盧靜深深拜下道:“老大人,我等絕不能坐視勳貴集團復起啊,否則的話,先輩幾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將勳貴集團的權柄那掉,這一切豈不是白費!”

盧靜深吸一口氣,看了幾人一眼道:“此事關係重大,單我一人出面只怕是不行啊。”

聽得盧靜話語鬆動,幾人頓時眼睛一亮,只聽得楊嶺笑道:“尚書大人儘管放心便是,這會兒已經有同僚前去拜見諸位朝中重臣了,到時候朝中諸多重臣聯合幾位閣老,定然能夠將勳貴崛起之勢給狠狠的壓下去。”

盧靜點了點頭道:“既如此,本官答應了,稍後本官會親自前去見幾位閣老。”

就如左洋、楊嶺他們所言,這會兒京師之中,諸位朝中重臣家中已經有不少朝中官員登門求見。

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國子監、六科等朝中各部、各院重臣的府邸皆被諸多官員所拜訪。

實在是李桓、王陽明他們這一戰的戰果太過驚人了,朝中文武百官經過近百年的時間,早已經適應了草原胡人不時南下劫掠一番的情況。

可以說滿朝文武就沒有人想過有朝一日能夠重創韃靼,他們只求韃靼人不要劫掠太過就好。

本以為這次只要等到韃靼人劫掠的滿足了,自然而然的就會如同以往一般退回草原,至於說王陽明、李桓他們率領數十萬大軍抵擋韃靼人,其實這些兵馬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韃靼人逼近京畿重地。

哪怕是前方連番的捷報傳來,甚至就連李桓都殺入草原攪亂韃靼後方,可是依然沒有人認為這一戰大明能夠佔到太大的便宜。

當然因為李桓表現的太過驚豔,王陽明又在統兵方面展露出非凡的天賦以及手段,所以朝堂之上,百官早已經不將南下的韃靼人視作大患,反正有李桓還有王陽明在,韃靼人根本就不可能繼續南下,既然如此,他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結果可倒好,就在他們不怎麼關注前方戰事的時候,捷報突如其來,十幾萬韃靼戰敗,這宛如晴天霹靂一般,令京師之中文武百官為之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