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點點頭:

“好的,這位同學請你出門左轉。”

學生們哈哈大笑,都知道那邊是廁所方向。

一眾人圍坐一圈吃飯,有學生提議:

“劉老師,再給咱們講講您之前拍戲時候遇到的有趣事情吧?”

這話一說,其餘學生立馬附和。

劉尚笑著說:

“有趣的事情很多,暫時想不起來,不過既然你們覺得無聊,想聽點東西,那我就說說接下來的授課內容。”

“啊?”學生苦著臉。

沒想到吃飯的時候還要聽課。

“咱們說說影片的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

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衝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與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臺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

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