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創投會,老美頗有先見之明,發展了很多年,國內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前些年才剛開始做創投。

相比較而言,國內的創投還是起步太晚。

老美的電影節創投環節的發展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便是主導世界電影工業的好萊塢在1990年代之後的轉型。

一方面,好萊塢大製片廠在組織集團化和市場全球化的推動下將更多的資本投向“高概念電影”。

但另一方面,美國本土市場的電影消費又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分化趨勢,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的觀眾增多。

好萊塢大製片廠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開始收購獨立電影公司或成立新的子公司,負責從世界各地採購有賣座潛力的藝術電影發行或者投資有機會“以小博大”的獨立電影。

例如迪斯尼1993年收購了米拉麥克斯,1994年福克斯成立了探照燈公司、派拉蒙1998年成立了派拉蒙經典等。

歐洲合拍片市場和美國獨立電影市場的發展使得投向國際藝術片市場的資本增多,交易更加活躍,也有更多的人才湧向這一領域。

一些新的致力於藝術電影的國際合拍和銷售的公司也開始湧現,例如1991年由博偉達和海倫·洛夫裡奇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Fortissimo影業;

1993年由亨阿邁夫·帕納希在巴黎創辦的銀幕夢公司等;

1999年在巴黎成立了WildBunch公司,在運河製片廠的老闆卜拉欣·基烏阿的支援下,由電影人阿蘭·德梅塔和文森特·馬拉瓦爾創辦。

隨著國際銷售市場的成熟,越來越多的藝術電影得以透過國際預售和發行成功地收回成本。

與此同時,國際電影節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彼此之間也開始面臨激烈的競爭,他們不再滿足於搶奪電影成片的首映權,而將目光投向了更前端的專案開發領域,各種創投單元因此應運而生。

透過創投,國際電影節得以更早地鎖定符合其價值標準的電影專案,保證這些作品帶上更鮮明的電影節標籤,幫助電影節提高品牌價值和在國際藝術電影市場中的影響力。

而且透過創投環節贏得機遇的電影人也往往會對電影節懷有感恩之心,優先將後續作品提供給電影節,電影節也反過來給予電影人評獎、展映等方面的優待,雙方形成良性的長期合作關係。

例如阿根廷電影人巴勃羅·特拉佩羅被認為是一個成長於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典型電影人,他起初透過HBF獎金的資助完成了首部作品《起重機的世界》,而這部作品也獲得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金虎獎。

之後他數次受邀帶著電影專案參與CineMart單元爭取融資,例如其2006年上映的作品《土生土長》正是透過Cinemart找到了來自阿根廷、西班牙和法國的資金。

提到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還是值得一說的。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被稱為“世界新銳導演的最重要舞臺”,對中國電影,確切說是對中國獨立電影最重要的一個西方電影節,卻很少被這個行業之外的人所瞭解。

當年王小帥、張元、何建軍等人剛起步的時候,他們那幾部等於是開啟了中國獨立電影時代的作品都曾在這裡展示過;

1994年,電影局下文封殺田壯壯,王小帥,張元,吳文光等七個導演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他們“私自”參加這個電影節的直接後果。

電影節有一個HBF基金,專門資助發展中國家的電影製作,中國那些為人所知的獨立電影導演們,幾乎每一個都得到過它的資助,從張元,何建軍,王小帥,丁建成到賈樟柯,幾乎是一個可以貫穿起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史的名單。

鹿特丹在荷蘭西部,一個在二戰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港口城市。

它以現代建築設計聞名,大概因為整個城市提供了這樣一個巨大的實驗場。但街上所見更多還是高層玻璃幕牆和公寓式住宅,這樣的景觀,若不是電影節,平時很難聚集如此多的人到這裡來。

回到正題,對於藝術片市場這一布林迪厄所說的限制性生產場而言,國際電影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單個國家的藝術電影觀眾群體往往數量非常有限,而透過國際化運作,將各個國家的藝術電影觀眾連線、匯聚起來,才使得藝術電影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

而在這個商業主流電影之外的產業網路中,國際電影節是其中重要的節點,因為其為藝術電影尋求國際融資和合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景。

在某種意義上,國際電影節創投活動和基金扮演了“製片商”的角色,並且是有行業聲望的“製片商”,儘管電影節創投環節資助的金額實則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並沒有獎金,但在電影節的光環加持下,它卻能顯著地提高創作者獲得別的融資來源的機率,使他們得以完成作品。

透過電影節的篩選、評估與指導,也能使專案開發的過程更加順利,完成率更高。

透過創投環節,國際電影節也將其對於國際電影的影響從文化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了經濟領域,推動了國際合拍電影的繁榮和電影產業的全球化,尤其是國際藝術電影市場的發展。

創投會現場相比較影廳還是很熱鬧的。

人不僅多,而且幾乎每個人都在小聲地說話討論。

最前排的是電影節的工作人員,緊接著是20多位頂級製片人組成的豪華評審團。

在這些人的後面,是來自投資圈、製片人行業,還有來自全世界各大公司400多人的參會嘉賓。

路演9點半準時開始。入圍的25個專案依次上臺。

按照翠貝卡電影節的規定,不管你是拍什麼電影,你都得用英文介紹你的專案,要不然評委他們聽不懂。

劉尚大概看了一下入圍的專案組,超過一半的專案都是國外的。

不知道是電影節海納百川,還是他們想提高電影節在全球的影響力,並用資金籠絡電影人,完成文化輸出...

專案輪流過,評委一般都是言簡意賅地給出意見,也有投資人會開口說幾句:

“我覺得你應該提高一下講故事的能力,話都說不明白還要學人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