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從三個維度解構劉導的怪獸系列電影:影片中的人物、影片中的怪獸以及影片中人與怪獸的平衡。

首先說人物,因為看過劉導電影的人都知道,劉導的怪獸片主要著重點在人,和《金剛》、《哥斯拉》啥的怪獸電影不同。

比如《饕餮》,裡邊的怪獸直接是一個意象,《三生貓》的妖貓幾乎全程都是以人的姿態出現的,再到現在的《食鐵獸》,雖說怪獸的戲份越來越具象,但是最終的落點還是在蚩尤和黃帝身上。

這兩位遠古時期的大帝之爭,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經典的問題:雙雄爭霸。下面細說雙雄爭霸該如何調配?

首先說類似關公戰秦瓊的電影往往沒啥可劇透的,因為結果無非三種:

a.關公贏。

b.秦瓊贏。

c.平手,然後聯手打另一個。

一般電影的結局是填空題,答案任憑想象;這種電影則是選擇題,abcd已然擺在題面上了,這就給編劇很大的限制,叫人很難寫出具有開放性的結尾。

處理這類題材時,早期的編劇都習慣於安排兩人打得天昏地暗,相互吹捧,最後五五開結局。如海賊王大戰賽亞人、閃電俠大戰綠箭俠等。

但長此以往,這種兩邊不得罪的處理方式就會顯得編劇在逃避。

“a和b掉到水裡你救哪個?”人家既然丟擲這個問題,自然是希望你在ab之間選一個。可你全選,或全不選,那都會違背提問者的期待視界,這個問題也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如果非要在a和b之間挑一個贏的話,這又會形成一種新的桎梏:螞蟻吃大象。

倘若ab實力懸殊,編劇就免不了要增加弱者的智慧與力量,有時甚至還要對強者進行一波弱化,以便將二者拉到同一水平。

就像國產鬼片的結尾永遠是人在裝神弄鬼,實力懸殊的ab大戰往往都是以“小螞蟻憑藉智慧的力量戰勝了大象”作為結局。

這樣的結局乍看之下,確實比強者直接壓垮弱者要有起伏。

但回回強弱對決,劇本都是以弱勝強,這就不免顯得太過俗套。

因而,當年看《守望者》時,我就蠻喜歡曼哈頓博士打敗法老王的場面,也喜歡他那句“最聰明的人類對我的威脅和螞蟻差不多大。”

近幾年,我在一些國產片中看到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2018年夏天,沈騰主演的《西虹市首富》就有這麼一個情節:

兩支球隊打比賽,一支是艾倫領導的專業球隊,另一支是沈騰帶領的業餘球隊。

比賽結果不出意料的是艾倫隊拿了冠軍,沈騰隊輸掉比賽。但奇怪的地方在於艾倫隊哭喪著臉,沈騰隊興高采烈。

現場觀眾無不為沈騰隊歡呼,就連裁判都熱情地表揚他們。

造成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在於影片所歌頌的不是戰勝對手,而是戰勝自我;

所強調的是一種守住底線,自我超越的崇高精神。

艾倫隊的目標不是戰勝沈騰隊,而是贏他們兩位數;

沈騰隊的目標也不是打敗艾倫隊,而是不讓他們贏兩位數。而最後的結局,艾倫的專業球隊得分高於沈騰的業餘球隊,這很客觀,很現實,一點兒都不假;

而在雙方的約定上,沈騰隊成功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實現了自我超越,而艾倫隊卻沒能做到這一點。

從目標完成角度來看沈騰隊確實戰勝了艾倫隊。

觀眾既希望他們贏,又怕業餘戰勝專業會顯得太雞湯、太假,那麼《西虹市首富》裡的這種結局就做到了兩全其美:

既能在主觀上對得起觀眾的期待,又能在客觀上顯得真實、不狗血。

去年喬杉、彭昱暢主演的行業電影《沐浴之王》亦是以雖敗猶榮收尾,與《西虹市首富》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再往前追溯,2006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的《陽光小美女》結尾也是輸了比賽,贏了自我。

再再往前追溯,中國古代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傳說皆是如此。

不論結果如何,其奮鬥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精神價值。

不過這種雖敗猶榮的套路常見於小成本電影,對於好萊塢的商業大片而言又有著另外一種選擇——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