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國內十五億的票房,全球總票房在八億美元左右。

雖然不及《饕餮》,但也是令人欣喜的成績。

饕餮和三生貓是近十年來,國內真正走出海外的電影,自然備受推崇。

在國內被批評慘了的《三生貓》竟然迎來了正名。

劉尚沒怎麼關注,他覺得很多影評人批評得很對很貼切。

如果沒有批評,都是溢美之詞,他反倒覺得有鬼。

他在家算了一筆賬,這部電影的票房總分賬大概在十五億左右,他作為大股東,可以拿到三分之二的錢,也就是十個億。

兩億博得十個億,算是大賺。

除了第一階段的票房,像饕餮還有三生貓這樣的大片,後期還會有很多衍生收入。

初步估計,劉尚後面還能進賬兩個億左右。

一開始,劉尚沒打算賺這麼多錢,他拍《三生貓》很多時候都有些偏執,已經做好了票房撲街的打算。

沒想到,國內遇冷,國外開了花。

“嘖嘖,還是拍電影賺錢啊。”

手攥十個億流動現金的劉尚,對未來又燃起了鬥志和期待。

...

五月,第77屆戛納電影節在法國舉辦。

盛海亮帶著他主演的作品《金色迷宮》出戰戛納。

戛納電影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這三大電影節口味都不一樣,柏林一向偏愛政治性的電影,威尼斯則對那些雲山霧罩根本看不懂的藝術片青睞有加,戛納包容性比較強,把商業和藝術性結合的很完美。

從新世紀開始,柏林和威尼斯完全走起了小眾的藝術性電影路線,而且對中國電影都有所偏愛,造就了不少名導和影帝影后,像賈樟柯、王小帥、李安、廖凡、余男等等。

但這種完全拋棄好萊塢,擺明了不跟你玩耍的態度,也讓這兩大電影節的曝光度和商業性越來越低,影響力也是大不如前。

反觀戛納,對好萊塢電影人來者不拒,每年都有成打成打的明星來捧場,聲勢浩大,頗有歐洲第一電影節之勢。

《金色迷宮》拍完之後,劉尚在導演薛立的邀請下,看到了成片。

總的來說是非常文藝的電影型別,拍攝手法和敘事節奏都非常藝術,但很意外的是,並沒有影響劇情展開。

金色迷宮這個劇本寫得確實很好。

背景是中國農村,主線是殺人案,有些像多年前在柏林電影節大放異彩的《白日焰火》。

這類電影非常適合參加電影節。

說句得罪人的話,這些有抹黑中國嫌疑的電影就容易在海外拿獎。

當時劉尚就覺得薛立盛海亮這部《金色迷宮》確實可以衝一衝拿獎。

拿最高的金棕櫚沒可能,但是有可能拿到一些邊緣的其他單元獎項,然後在其他一些知名度較低的電影節蹭一蹭。

在劉尚看來,這部電影的質量非常棒,吊打他的處女作《夢迴少年時》。

所以當初他就有些想不通,這樣的本子和這樣有才華的導演,當初怎麼就找上盛海亮這個傻大個來當主演。

後來他看了第二遍電影,大概明白了導演的意圖。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