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看下來,第一觀感就是一個關於宿命論的故事。

西方神話故事很喜歡搞宿命論,那通常會是這麼一個邏輯:

某個高貴強大的神明或者王者,從某個先知處得到了一個預言,預言的內容是某處將會出現一個人,他會成為這位神王的宿敵,雖然此人能力地位和身份都似乎並不佔優,但卻能奇蹟般的打倒神王,改天換日。於是神王非常恐懼,開始想盡辦法將威脅扼殺在萌芽狀態,寧可錯殺也不肯放過。但通常他越是掙扎,就越是自取滅亡。

在影片中對應了國師金釋的故事線。

這部分的創意可能是來自於溫子仁監製。

提到金釋,可能很多觀眾對金釋的結局表示莫名其妙。

那麼牛的一個人怎麼就忽然落敗了呢?

這裡我補充一下故事設定。

影片中提到三個佛教概念:彌勒、帝釋天和四大天王。

佛教中有大致有六個修行果位,由低到高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薩、佛。

雖然日常被我們稱作“彌勒佛”,但彌勒其實仍然是菩薩。

他會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也被叫做“未來佛”。

從阿羅漢往後的三個果位最終能跳出苦海得入涅槃,而前三個果位則尚未脫離生死與六道輪迴。

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分別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

眾生因為前世所造的因,在此世遭到果報而轉世為相應之身。

帝釋天原本是印度教中的重要神明,僅次於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溼婆、毗溼奴。

後來祂被佛教吸收,成為帶領天人與阿修羅作戰的統帥,而四大天王正是帝釋天手下的四位重要護法神。

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但金剛並非佛教修行果位。

它原本是帝釋天手中武器的名字,後來成為這一類降魔法器的泛稱,進而被用來形容堅不可摧的修行之心。

因此,帝釋天與四天王雖然是佛教重要的護法神,但同時也是未能脫離輪迴之苦的天人,與彌勒菩薩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顯然,國師金釋就是帝釋天。

金釋從乃瓊喇嘛預言他可能會因未來降世的貓而死之後,這個原本一心向佛的修行者,為了自保變得不擇手段。

他按照傳說找尋自己的四大天王,將四個少年蠱惑成了為他奪取他人性命的工具。

金釋以為自己在打一場守護自己成佛可能的戰爭,殊不知佛教中從無以殺生成佛的修行方式。

他以為乃瓊喇嘛口中的貓是一個具體的物質性存在,是一個與自己完全對立的邪惡化身,然而佛教與基督教不同,並不相信善惡的絕對二元對立。

說到這,便有一個問題值得深究:那就是金釋的道行崩潰,真得是神域所說的,終於‘貓’手嗎?

我們沿著影片的邏輯走,主線確實是這樣:

獨孤皇后是貓妖化身,她一手策劃了打敗金釋的計謀,好像確實是貓妖打敗了金釋。

但是我們深究貓妖的動機:她是為了自保。

此前她與金釋無冤無仇,在鄉野田間修煉,卻因為金釋大量屠貓而不得不復仇反擊。

也就是說,是金釋要殺貓,所以貓妖才反擊殺金釋的。

這裡就要指向給出神域的喇嘛乃瓊,他是造成金釋佛心不穩的源頭。

原片中的‘貓’從詞源上來看,指的其實是人內心的慾念,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外在的惡。

所以佛經中常說,人人皆可成佛,哪怕畜生餓鬼都能得到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