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半,劉尚估摸著第二部電影該結束了,便推門進了放映室。

剛好看到電影進入演員表謝幕,他一邊找遙控器,一邊問:

“這部電影怎麼樣?”

高玉像是沒聽到劉尚的話,呆呆地坐在原地。

劉尚按下暫停鍵,同時開了放映室暖系的燈。

這時,他看到了眼睛通紅,臉上還帶著淚痕的高玉。

“嗯?怎麼了?”被驟亮的燈光驚醒的高玉,有些無措地看向劉尚。

劉尚笑了笑:

“這部電影是不是後勁更大一些?”

高玉擦著眼淚點頭,又搖頭,苦笑著說:

“就是覺得好壓抑,在多年後有自己新生活的蘭迪遇到李,他們在江邊對話的那一段,蘭迪的痛哭流涕和李的痛苦隱忍,一下子讓我崩潰了,我淚點比較低,我一般不看這麼悲傷的片子。”

劉尚安慰高玉:

“不,這倒不是你淚點低,這部電影是夠壓抑的,這部電影國內上映的那段時間,接受了高曉松專訪的比爾.蓋茨,談起上一次流淚,蓋茨說,最近有部電影讓他哭了好一陣子,這部電影就是《海邊的曼徹斯特》。”

高玉有些驚訝,在她看來,比爾蓋茨那種高度那種境界的人,早該拋棄了這些庸俗的情感波動。

劉尚說:

“蘭迪和李對話的那段確實讓人震撼,你看過康熙來了嗎?”見高玉點頭,劉尚繼續說:

“小s與黃子佼多年後和解,小s也是泣不成聲地說她很後悔年輕時候對對方說的許多不好的話,黃子佼笑得得體卻略顯勉強。其實有底氣哭泣宣稱自己痛苦的人,還好。真正日夜煎熬的那個,不會用眼淚給情緒找到出口,他不願意用任何方式宣洩,也不願意放過自己。”

高玉回憶中的神情有些困惑,應該是沒想起來自己看過這一段。

坐在沙發上的高玉擦乾眼淚,擤了鼻涕,昂頭看向劉尚:

“劉導,你是怎麼看這部電影的?”

劉尚想了想,給出自己的想法:

“生活的荒誕,人的怪癖與愚昧,慣有的自欺欺人,常常無果而止與心魔的抗爭,這些元素在電影裡表現得太過逼真。

Lonergan真的是個非常善於塑造真實感的導演。海邊的曼徹斯特,雖然在剪輯和敘事上用了技巧,但整個還是呈現出無比貼近生活的真實感。所有對話,細節設定,背景或是最不起眼的人物都有複雜的道德性。人與人的對話互動非常不像電影語言,而更像偽紀錄片式真實的對話,比如很多不看字幕根本無法聽清楚的叔侄倆的搶白與爭論,不帶強調性的對白,沒有刻意煽情或者確保讓觀眾感受到的情緒,這片子是與戲劇感完全對立的表達方式,平淡,細緻。

這一點非常有趣,電影的感動往往來自其戲劇元素,通常觸動我們的點也是我們內心知道最不真實,最戲劇化的地方。然而這部片子完全相反,它看似零散瑣碎,但每一個感動的點卻是真實無比,毫無戲劇感的。

醫院走廊裡尋常對話;與律師程式性的會議;Lee與侄子女朋友的母親在樓下尷尬的對白;最後在海上搖曳的小船與叔侄倆垂釣的背影。

這些情節如果用文字表達絕對是生硬的流水賬,寡淡且毫無戲劇感,但電影裡它們卻硬生生展示著這個人的掙扎和絕望。”

高玉安靜地聽完,自嘲一笑:

“可能這就是專業人員和我這普通觀眾的觀影區別吧?”

劉尚搖搖頭:

“我也只是嘗試分析一下,頂級導演是怎麼用電影這個形式來讓觀眾進入情緒化世界,越分析,越是抽離了寬泛而整體的感悟,越能感覺到這些大導演的鬼斧神工。當然,我最一開始看第一遍的時候,也是和你一樣的。”

高玉看了一眼暫停的電影畫面,小聲地問了一句:

“李不會再愛了是嗎?”

“可能吧。”

劉尚用放映機點了一首歌。

熟悉的旋律響起來的時候,高玉眼前一亮,想說什麼的時候,劉尚作出噓聲的動作,示意她安靜聽完。

“人群中哭著

你只想變成透明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