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論他創作的初心是為了什麼,僅僅是將兩部“殿堂交響”作為電影配樂首發,就特麼讓一眾作曲人忍不住罵上一句喪心病狂……

也正是這兩部“交響”的問世,讓高爽越過了那道無數人為之奮鬥一生的天塹鴻溝,真正登上了華夏音樂的巔峰。

從他過往的作品中不難發現,高爽的創作風格是有一定規律的。

他非常擅長流行音樂,同時也潛修深鑽西洋樂的古典和交響。

至於華夏傳統音樂?

不可否認,高爽是創作過一些。

最早的民樂搖滾開山之作《北平一夜》掀起了搖滾華夏本土化的狂潮。

隨後的《赤伶》、《知否》、《大魚》等也都帶著濃厚的華夏傳統風格。

不過這些細算起來都只是對傳統音樂流行化的開拓,算不得純粹的民樂。

要說最正宗的一首純民樂,其實還是《石頭》電影裡追逐的戲曲響板。

可那也只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配樂散調,不能獨立成曲。

所以,一般認為,汪星人高爽想將自己的流行音樂或者西洋樂技法跟華夏傳統音樂相結合。

可這種嘗試也僅僅只是停留在探索階段。

至於純粹的傳統音樂方面,肯定是無法跟他的流行、西洋音樂比擬的。

這很符合人們對於“天才”的一般認知。

廣泛的涉獵某個行業,對一兩個領域有超越凡俗的能力和悟性!

而於承安這個“華夏傳統音樂新高度”,卻正正的點在了高爽最不被大眾看好的“軟肋”上。

怎麼看都有些蹊蹺!

滿心疑惑的音樂人開始逐字逐句拜讀起於承安這篇幾近於“捧殺”的分析。

切入點還挺正常,從簡單的電影原創配樂入手,著重分析了其中的情感表達和創作技法。

於承安在每個分析的開頭還貼心的附上了音樂平臺中的原曲連結。

雖然大多數人沒有看過電影,但能邊聽音樂邊看這些分析,也能體會到不少創作中的精髓。

文章的前半段,於承安重點分析了《流浪者之歌》和《馬刀舞曲》。

併為這兩個樂曲標註上了醒目的“殿堂級”標籤。

音樂人們聽完這兩個曲子之後都是一陣沉默,心裡卻是已經有個扭曲的面孔在瘋狂的咆哮:

回來了!

他又回來了!!!

已經沉寂了兩三個月,專心拍電影的“汪星人”,再一次用他“殿堂級”的電影配樂喚起了一眾作曲人心底被大魔王支配的恐懼……

只是這一次大家表面上已然平和了不少。

被摧殘過那麼多次,心態不好的早瘋了……

不過音樂連結下面依然有個別倒黴催的作曲人吐槽。

“我……我特麼說什麼好?”

“咋滴?這個月發歌了?”

“一號剛上榜,眼見著就要登頂了啊!!!”

“兄臺,聽我一句勸!以後甭管高爽是發歌還是發電影,繞著走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