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完全沒有在《大話西遊》劇組定主角這個事情上民主的打算,甚至沒有大範圍公開招募演員的想法。

儘管現在跟電影工會處於蜜月期。

但是他更願意將這種特權用在隨後的《泰坦尼克號》裡。

劇組定主角和挑選特約演員、群眾演員不同。

群演這塊如果只是堆個人數的背景板,野狼就可以完美的應對各種情況。

整部電影裡只用說一兩句詞的特約是要高爽拍板,但是何佳洪這樣老牌演員副導演手裡的資源也足夠應對。

高爽在《海上鋼琴師》的籌備階段全程參與到特約的選角工作中,是應為何佳洪手裡的外國人資源有限。

演員大部分是從馬修的渠道找來的,質量實在沒法保證,所以他才專門盯著點兒。

放在國內的戲份就不存在這樣的弊端了。

把角色劃分好,丟給何佳洪就完事兒了。

照片拿來,肯定都是能說詞能演戲不掉鏈子的。

高爽指著照片把人選了,一個角色一萬到兩萬,何佳洪怎麼跟特約談那是他自己的問題。

掙多少錢高爽不插手,這也是行業的潛規則之一。

但是主要演員不同。

這些是關係到一部戲成敗的骨幹。

打個比方,一個劇組是一棵大樹,那群演和特約就是葉子和花,而主演就是撐起大樹的樹幹。

葉子蔫了就拔掉,一朵花不好看就拍另一朵。

左右不過一兩場戲的問題。

可樹幹要是出了毛病就是真的大問題了!

為了一個角色的更替,重拍大部分的戲份,那花費的精力和財力可海了去了。

所以在電影中主角都安排熟人,絕對不是任人唯親。

知根知底,合作過的人才知道你的拍戲風格。

才知道怎麼跟上你的節奏,打好配合!

要是一般的正劇可能表現的還沒有這麼明顯,但是放到無厘頭喜劇中則成了一種必然。

星爺的電影稍微回憶一下就會發現,幾乎很少出現真正的“局外人”!

一般情況下,為了凸顯影片風格的時候會更替女主角,其他人選上基本上換湯不換藥。

但是很可惜,星爺最後並沒有堅持這種選角模式。

在他徹底選擇了導演這條路,放棄了親自表演之後,劇組的構成就逐漸分崩離析。

所以後期的《美人魚》、《西遊降魔》等影片都大換血。

但是觀眾卻再也找不到當年的味道了。

導演還是那個導演,故事同樣精彩,只是樹幹早已七零八落。

或許星爺是想用全新的主角樹立全新的班底,擺脫他原班人馬造成的影響。

可這種做法無疑是失敗的!

高爽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走星爺的老路。

用熟悉的架構,熟悉的人,來做熟悉的事!

高爽盯著會議室的眾人,又仔細的看了看劇本,心裡有了想法之後才開始分配角色。

《大話》雖然是兩部電影的分量,但是有名有姓的人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