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電影節?”

趙海倒是沒想到高爽會讓他走這條路子。

在他看來,《紅高粱》這電影有些鄉土氣過於濃厚,在國外大機率水土不服。

高爽倒是有些信心,安慰道:“這種題材的電影很適合在國外拿獎。”

雖然華夏電影圈子已經進入了商業片時代,國外評獎也開始向商業片傾斜。

但是電影的評判標準和文學的評判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

都更注重影片的精神內涵和藝術手法上的突破!

如果能帶上點兒隱晦的生理解放,那就再完美不過了!

這幾點恰恰都是《紅高粱》的長處……

當年,地球上《紅高粱》出征柏林電影節與張國師出演《老井》的狀況相似,都屬於臨危受命。

陳導演的《孩子王》是原本代表國內參賽第38屆柏林電影節的作品,只是臨時撤片改進戛納電影節,《紅高粱》“救急”替補進入柏林電影節。

初出茅廬的張國師這一去,就拿了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位斬獲A類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導演。

一時間,張國師拿獎訊息就像女排奪冠一樣令國人興奮。

或許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知道柏林電影節,但張國師為國爭光的事卻家喻戶曉。

高爽繼續道:“咱們現在跟剛開始整《藍星》和《石頭》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不著急用這片子來賣錢。”

“這方面我聽你的安排!”

趙海無所謂的擺擺手,不過轉臉來還是有些忐忑的問道:“爽子,你說我這片兒上映了能掙多少票房?會賠嘛?”

“不好說……”

高爽想了一下,不太確定的道。

趙海聽到高爽是這個語氣,頓時渾身的毛都炸了起來。

他知道高爽每次出手都是信心滿滿,對票房的預期也都很高。

怎麼到他這裡就不好說了?

趙海看了看依舊在播放的影片,心有惴惴的小聲問道:“是我拍的有什麼問題嗎?”

搞創作的人總是容易陷入“知見障”。

這也是很多科班出身,專業技術過硬的導演會拍出爛片的原因之一。

有些觀眾可能會覺得,這些導演都是傻逼,連分辨一部作品優劣的水平都沒有!

這樣說其實有失公允,分辨影片優劣的本事他們肯定是有的。

這些導演大學四年,更有甚者再加上研究生兩三年,專業就是學這個的,讓他們來點評別人的電影,就算是專業成績最差的導演都能輕鬆的挑出一堆毛病。

那他們為什麼到自己的電影上就成了睜眼瞎呢?

這就是認知偏差的知見障!

特別是對於自己親手完成的作品,就更是容易出現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