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的「驚喜」發現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傳統的回目很有「詩性」,這個看起來倒是沒有什麼毛病。

畢竟要符合駢文和律詩的格式,拎出兩個雙句回目來,組成一首律詩的情況還是很多的。

不過這樣硬湊出來的絕句雖然很像是詩,卻基本無法連貫語義,內容上下不接,非常生硬。

不看原文,基本上無法單獨表達出什麼意味來。

因此即便是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多不會故意為之。

這種情況還僅僅是硬湊格律詩。

畢竟格律詩只要選定了五言或者七言,隨心所欲的按照平仄寫出來就行了,相當自由。

而且,律詩還有擠韻、撞韻、連韻這些偷懶的規則。

所謂「擠韻」是指詩文中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干擾了韻美效果。

一般來講可以錯律,但不允許錯韻。

而撞韻就是在不用韻的那句的尾字也用了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

格律詩,無論平、仄,一旦白腳與韻腳的韻母相同,都屬撞韻。

例如韓愈的《七絕·初春小雨》中,那句「最是一年好去處。」。

「處」與韻腳「酥,無,都」皆是押烏韻,撞了韻,為平仄通押。

但這首詩,卻讓人感覺不到撞韻的弊病,整詩讀起來朗朗上口。

而擠韻就是在詩句中不是韻腳處過多使用同韻的字,讀起來讓人拗口。

比如王安石的《七絕·泊船瓜洲》。

白腳處的「岸」與韻腳「間、山、還」都為安韻,撞了韻。

而詩中的「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擠韻。

但作者在白腳用「岸」字,因為「岸」字是淺意開口音字,也把擠韻之傷消於無形。

所以這首詩也讓人感覺不到撞韻、擠韻的傷害。

全詩讀來順口流暢,成為一首千古名詩!

連韻就是相鄰的兩句押韻句,用了同音字作韻字。

這對詩韻的本身的確是有傷害的。

這一點在七絕中表現的尤其突出。

所以,律詩的成文如何更靠靈感,文學積累不高而腦洞大的人可以試試。

所以一般我們常聽到有人擅長寫打油詩。

文學性不論,至少人家能平仄有序,也是難得。

但是詞不一樣!

聽說過有寫打油詩的,卻從來沒有人寫打油詞!

全因為詞這東西,最開始出現就是為了配合音律,用來演唱的!

所以每個詞牌名都有極其嚴苛的韻律規則,容不得人自由發揮。

可以用在律詩中的擠韻、撞韻、連韻等方法,全都不適用填詞!

這種嚴苛的規則無異於帶著枷鎖一邊跳舞一邊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