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此時用嗩吶吹響的,正是他當初跟梅蘭竹菊和二分之一憤怒一起表演過的《北平一夜》。

黑荊棘的這些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偷偷的排練了這首歌的伴奏。

雖然有些荒腔走板,但是隱約能聽出個調調來。

不過排練的應該相當倉促,某種程度上來說,比他們之前演奏的那首能招來礦泉水瓶子的歌曲也好不了多少。

想跟著唱有點強人所難了,高爽只好當機立斷的用嗩吶接管了樂隊的核心位置。

果然,在高爽的帶領下,一遍主副歌結束,已經大概有了點模樣。

直到這時,高爽才真正放開嗓子唱了起來。

那帶著戲腔的歌聲,讓現場的觀眾紛紛為之驚歎!

“他手裡的樂器是什麼?這聲音太燃了!”

“聽起來居然有點像失真後的電音。”

“這首歌也很出彩,我很喜歡華夏的戲曲……”

“我聽過這首音樂,好像是講述的華夏的城市。”

“是華夏的首都!這是汪星人很早之前創作的歌曲。”

“有傳言這首音樂是他在一個音樂節上現場創作的!”

“現場創作?不可能!”

“雖然搖滾經常有現場創作的先例,但是如此華麗的華夏風格搖滾怎麼可能現場創作?”

“為什麼不可能?汪星人可是現在風頭最勁的曲皇!而且他在一檔綜藝節目裡也有現場創作的先例!”

“曲皇也不可能,這首歌實在是太完整了。”

“是啊,綜藝節目是不能當真的,所謂的隨機都是有預謀的指令碼。”

“或許他已經達到了曲神的臨界點了呢?”

“曲神!哦!這是我今年聽到的最大的笑話!他看起來只有十五六歲!他還是個孩子!

!”

“據說已經十八歲了,亞洲人看起來都很年輕。專業方面,他只用了一年就拿到了曲皇的稱號!難道這還不足以證明嗎?”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現在的汪星人,已經是音樂圈裡公認的天才了!

!”

“……”

歌迷們討論的聲音從最開始的讚歎逐漸轉變成了對汪星人本身的探討。

特別是汪星人的創作能力在被人稱讚的同時也收到了不少質疑。

稱讚者大多都是汪星人的海外歌迷,他們對高爽的事蹟多有了解,有不少還是“汪汪大隊海外分隊”的成員。

提出質疑的人則是不瞭解高爽的人。

其實歐米人對華夏的音樂瞭解並不多,文化差異太大,以至於關注的興趣就比較缺乏。

而且華夏的音樂水準說實話確實有些落後,特別是在搖滾這塊,跟世界水平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的。

要不是這樣,當初後海的盛夏音樂節上也不會讓鄧磊那樣,在美麗國混不下去的海歸渣滓呼風喚雨。

此時此刻,高爽的這首《北平一夜》能夠如此炸場,無非是佔據了一個“新”字。

還有來自黑荊棘樂隊拋磚引玉的同行襯托……

但是要讓這些搖滾口味早就被養叼了的歐米歌迷們就此改變觀念,還是有些力有未逮。

一曲終了,臺下的觀眾們還不吝惜的送上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

剛才還爭先恐後搶著離開的觀眾紛紛停下了腳步。

他們對著舞臺上那個穿著筆挺西裝,拿著來自東方古老樂器的少年揮舞手中的旗幟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