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時間比較緊張,拍完了片子,高爽就直接一頭扎進了學院的剪輯室。

這次參賽的規格比較高,學校給各個劇組配發的是標準的35毫米膠片,而不是一般用於拍攝實驗電影的16毫米膠片。

35毫米膠片一本的長度是400尺,標準的拍攝時長是4分零8秒。

所以高爽他們一百二十分鐘的原片,有整整30本的膠片!

透過學院的關係沖洗好之後,高爽就開始了苦逼的剪輯工作!

這裡說的剪輯,那是真的拿剪子從膠片上把多餘的部分剪掉!

然後將需要連線的鏡頭再用膠布粘起來。

其實這種古老的方法在現代後期處理中早就不用了。

一般電影公司在沖印好膠片之後,會先進行膠轉磁。

把膠片無損轉印成數字中間片(DI)。

然後你就可以在電腦上剪輯、做特效動畫、調色等等。

如果是在外面的電影公司做膠轉磁,每小時片長大概收費在25003000元之間。

高爽的學校也有這些裝置,所以可以免費轉成電子格式。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那就太天真了!

數字中間片處理完之後,還要經歷一個磁轉膠的過程。

這是將數字格式的電影重新再曝光到膠片上去。

而磁轉膠的收費那是按秒計算的!

一秒鐘的磁轉膠大概200多塊,成本主要來源於新膠片的昂貴价格。

所以高爽如果不選擇直接手動剪原片,那麼在最後這一步的時候將面臨超過百萬元磁轉膠的鉅額開支!

到時候高爽很可能原地破產!

手動剪輯本身並不是個多難掌握的活,慢就慢在需要反覆的在看片器上找關鍵幀,並將已經剪的稀碎的一條條膠片貼合起來。

由於初學乍練,操作不熟悉,高爽在學校的剪輯室整整泡了五天,才終於將影片剪到了自己滿意的程度。

剪出來的成片92分鐘,比原片時長稍微長了一點。

但是基本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用學校的放映機看了一遍!高爽對電影效果可以說非常滿意。

無論從畫面還是演員的表現,都達到了他的心理預期。

最後用學校的機器將成片轉了一份數字片,就將膠片版封箱了。

……

走出剪輯室的時候,高爽才發現外面居然飄起了小雨。

呼吸著雨中沁潤出的泥土芬芳,竟有了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高爽將硬碟抱在胸口,定這淅淅瀝瀝的小雨奔向編導系辦公室,一進門就看見唐惜蕊坐在她自己的辦公桌前,認真的批改著同學們交上來的編劇作業。

模樣恬靜溫婉。

“唐老師,電影完成了!”

高爽走到近前,將手裡裝著數字片的硬碟遞了過去。

唐惜蕊拿起硬碟,笑著看向他:“你再不來找我,我也準備去找你了!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今天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數字版上傳給組委會!”

高爽也沒想到時間這麼緊,還以為上次唐惜蕊跟自己說半個月只是個虛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