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情最是晚涼天,憔悴斯人不堪憐。邀酒摧腸三杯醉,尋香驚夢五更寒。釵頭鳳斜卿有淚,荼蘼花了我無緣。小樓寂寞新雨月,也難如鉤······”

啪!

臺底下的觀眾跟著蕭飛一起喊:“也難圓。”

“這你們也跟著一起喊啊!?”

很少有人知道,這首《無題》的作者是相聲大師馬驥先生的大公子所做。

當初,郭德強曾去拜訪過馬先生,在馬先生的書房看到了這首詩,格外喜歡,就討了過來做了定場詩。

蕭飛對馬先生的藝術和為人都十分的敬佩,小的時候也曾跟著爺爺蕭銘棟去馬先生家裡串門。

在藝術上,馬先生稱的起是一代大家,他在傳統相聲的基礎上,又開創了歌頌型相聲。在上個世紀可以說風靡全國,家喻戶曉,相聲也一度成為那個年代各大電視節目的寵兒。

但隨著時代發展,很多後來的年輕相聲演員,未能創新和與時俱進,只剩下了盲目的歌頌,把相聲應該逗人笑這個核心倒是忘記了,相聲也逐漸走向衰落,一度瀕臨滅絕。

對相聲的這種局面,馬先生著急的同時也感到十分自責,曾經公開表示:老一輩藝術家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基礎和條件,到我們這兒弄成這樣,我感到無比自責和愧疚。

為什麼會這樣?

(本章未完,請翻頁)

歸根結底還是太安逸了。

現在的所謂專業相聲演員大都在體制內,有著穩定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動不動便以藝術家相稱。

但這種安逸的環境,也導致很多年輕相聲演員不思進取,不與時俱進,導致相聲逐步被新的文化娛樂專案所替代。

郭德強和德芸社的出現,對相聲這門藝術而言,可以說是石破天驚的,雖然現在德芸社還十分弱小,但是,讓相聲迴歸小劇場,這步棋走得絕對沒錯。

馬先生在聽說過德芸社之後,也十分高興,表示要給德芸社題字,並要見見郭德強,也就是那一次,郭德強在馬先生的書房,瞧見了他家大公子寫的這首《無題》。

另外還有一件事,是於清跟蕭飛說的,馬先生當時剛給德芸社題完字,有一位相聲同行給馬先生打電話,囑咐他不要跟郭德強來往,說郭德強這個人如何如何。

但馬先生是一位很有大局觀的相聲藝術家,他直言道:我不管你們之間的矛盾,誰能讓相聲火起來,我就支援誰。

為此,也曾有人問過馬先生,那麼多相聲同行都反對、抵制郭德強,你為何不反對呢?

馬先生回答一點兒都不客氣:我年紀大了,不嫉妒人了。

由此可見,郭德強和德芸社讓相聲迴歸市井,觸碰到了很多專業相聲演員的利益,這才招致他們的嫉恨。

當時,蕭飛還沒跟著於清在德芸社搭班,就有人直接上門來找麻煩,還是張文天老先生站了出來,直接對著那些人喊話:有什麼衝我來,別欺負孩子。

那天張先生做手術,郭德強也曾說過,當初要是沒有張先生幫襯,馬先生、侯三爺支援的話,德芸社怕是早就在一幫打著藝術家旗號的小人圍剿下煙消雲散了。

現如今德芸社咬牙堅持下來了,不但沒倒,還越來越好,蕭飛有信心,讓相聲迴歸小劇場這一步走的肯定沒錯,未來的德芸社肯定會比現在還早更好。

“咱們上回說到……”

還是三言兩語的做個小倒筆,把之前的故事給交代一番,而後順著昨天留的尾巴往下說。

剛才還熱鬧的跟趕廟會一樣的劇場瞬間就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蕭飛的身上。

跟著康大鵬一起來的那位李主任也是大感驚奇。

他本身也是個相聲迷,康大鵬昨天給他打電話,說是想跟德芸社合作,雖然沒來過天橋劇場,但是,聽了康大鵬的描述,他當即就表示了支援。

至於邀請蕭飛來臺裡錄製單口相聲,也是他拍板同意的,10000塊錢的酬勞也是他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