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德芸社(第2/3頁)
章節報錯
白惠敏在後面吐槽:“就是個屁,我看你就是個馬大哈!”
師徒兩個一聽,都笑了。
開了一小時四十分鐘,車到了宣武區北緯路的天橋樂,一個老茶園子,解放前的建築,德芸社去年六月份剛搬過來,原來待的地方要漲房租,也是沒轍。
古香古色的金字紅底招牌,紅木的門面,原木的桌椅,兩層的茶座,巨大的戲臺,現如今即便是在京城這座六朝古都,想找儲存這麼完整的市井戲園子也不容易了,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自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天橋樂茶園一直都是京城百姓的主要娛樂場所,高大上的國粹京劇,市井江湖的十樣雜耍,都曾在這個舞臺上紅紅火火的演出過。
只可惜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可供人們娛樂的玩意越來越多,這類傳統的曲藝形式也漸漸的被人們所拋棄,到如今只能勉強維持,硬撐著不肯退出歷史舞臺罷了。
時間臨近一點,天橋樂茶園門口,水牌子早早的就戳上了,臺階下一個大眼珠,厚嘴唇,其貌不揚的年輕人正打著一副快板,賣力的唱著。
“說星期天我到郊區,瞧見了一個蟈蟈和蛐蛐,他倆在那吹牛皮,這個蟈蟈說:‘我在南山,一口就吃了一隻斑斕虎’。這個蛐蛐說:‘嘿!我在北山,一口就吃了兩匹大驕驢’。”
年輕人嘴皮子利索,吐字清楚,行家一聽就能知道這是正經坐過科的,功力不淺,只可惜這年月流行歌曲更新換代的速度都飛快,一個大明星紅火不到一年,就能被後起之秀給擠下去,誰還能有心思聽這些老掉牙的東西。
來來往往的人不少,可願意駐足聽上一段的幾乎一個沒有,偶爾有人覺得新鮮,聽上兩句也就扭頭走開了。
也有人逗悶子往年輕人的腳下扔錢,換做別人,這已經算是侮辱了,可年輕人面不改色,嘴上不閒著,還不忘對著主顧點頭表示感謝。
幹這一行,吃的就是開口飯,進門第一件要學的就是伸手撿錢,儘管年代不一樣了,可只要有正經傳授的曲藝人,都聽師父說過這一段。
要是臉皮薄,乾脆就甭進這個門。
於清站著看了一會兒,嘆了口氣,帶著蕭飛繞到了後面,至於白惠敏,對不住,門口買票去,她不是門裡人,按照規矩,想要進去聽相聲,就得花錢買票。
“今個人不多啊,還得京子出來圓粘子。”
於清貌似輕鬆,可語氣之中難免有些唏噓,他也是真心愛相聲的,可相聲如今的現狀,他眼看著,能不心疼?
“下午場,肯定冷點兒!”
於清點了下頭,沒再說話,推開後門進去了,他雖然不是德芸社的正式演員,可經常過來串場幫忙,和這裡的人都熟悉。
後臺,演員們正四下忙活著,有人時不時的挑開上場門的簾子偷偷往臺下張望,然後一臉失望的回來。
郭德強換好了大褂,正翻著袖口,後臺生著爐子,空間不大,又擠滿了人,還沒幹什麼,他的額頭上就已經見了汗。
說起來,郭德強也真是不容易,自打95年第一次闖京城,到現在已經9年了,當年一腔熱血要拯救沒落的相聲。
時至今日,雖說相聲依舊不死不活的,可他的心氣倒是一點沒見消減,還和當年一樣,只要能有個地方讓他說相聲,就心滿意足了。
活得累,卻也知足。
“師父,不見上座啊!”
曹芸偉剛去上場門的側幕條看過,滿臉的失望。
郭德強聽了,眼皮都沒抬一下,還在專心致志的整理著身上的大褂:“沒事,小偉,你去門口替替你師叔,讓他歇歇。”
曹芸偉應聲拿著快板出去了,正巧於清帶著蕭飛進來,打過招呼就去前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