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這裡就交給你們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德芸社南京分社小劇場。
時間過了十二點,郭德強和於清在說完正活之後,已經連著返了十個場,可觀眾們還是熱情不減,「再來一個」的喊聲幾乎能將窗戶上的玻璃都給震碎了。
郭德強和於清剛走到臺口,侯振上前一攔,倆人相視一笑,只好又轉身回來了。
「已經十二點多了,大傢伙還是這麼熱情,既然愛聽,我們就多說一點兒!」
「還說啊!?」
郭德強滿臉苦相:「不然怎麼弄呢,這個劇場又沒有後門,大傢伙都不走,我這體格子也衝不出去啊!」
「您這是憋著要逃跑呢?」
「要不您給出了主意?」
於清連連搖頭:「我哪有主意啊,還是您看著辦吧!」
郭德強無奈的點點頭:「好吧!感謝大家這麼捧,今天是我們來南京演出的第三天,頭一天說的都是傳統相聲,第二天是群口,今天又都說新段子,大家過癮了嗎?」
「過癮了!」
「好……」
郭德強看著這麼熱情的觀眾,心裡也覺得高興。
當初蕭飛第一次提出來,要在南京開分社的時候,說心裡話,郭德強是真有點兒含糊。
每年去上一兩趟,辦個商演,南京的觀眾圖新鮮,或許還沒問題,可是要在南京紮根兒,插上德芸社的一面大旗……
真能行嗎?
畢竟南北方的文化差異在哪擺著呢。
各地的人文不一樣,正所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一個地方的人口味都不一樣。
相聲本來就是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的曲藝形式,很多包袱和精彩之處,都是基於北方的人文基礎,南方人比較難以理解。
雖然現在傳媒很發達,南北曲藝大家都能夠輕鬆的欣賞到,但是欣賞也不見得都喜歡,
就和飲食一樣,京城的豆汁,京城人覺得好喝,可絕大多數的南方人都喝不習慣。
另外,作為一種曲藝形式,相聲是典型的北方藝術,它在北方誕生、傳播和發展,而且北方各地名家輩出。
南方出現相聲卻非常晚,直到1920年代,才有到過京津地區的南方藝人把相聲帶到南方進行演出。
而且這些藝人多用的,其實還是北方相聲的本子,用不標準的京城話,或者本地方言進行演出。
到1940年代,由於戰亂,北方的一些相聲名家比如劉寶瑞、蘇文茂等人把相聲帶到南方,其中張永爺等人後來就一直留在南方,沒有跟著劉寶瑞等人再回北方。
不過這些人表演的還是地道的北方相聲,還不能稱其為南方相聲。
在後來,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一些相聲名家在南方收徒,那些弟子們經過不斷摸索創新,不但熟悉了北方相聲的基本功,更因為熟悉南方觀眾,瞭解他們的欣賞習慣,又借鑑南方曲種比如獨角戲、滑稽戲的幽默元素,融入相聲的表演當中,南方相聲這時才形成一定氣候。
一般來說,相對於北方相聲,南方相聲的表演更為細膩精巧,而且,並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也使得風格自由,更具特色。
一批南方相聲演員也脫穎而出,最典型的就是奇志和大兵,另外還有白樺和鄧小林,也包括後來成為上海臺主持人的葉惠賢。
而對於南方的觀眾來說,他們最早對於北方相聲並不十分感興趣,不管從語言,還是內容方面都很難產生共情,他們更喜歡欣賞平時習慣的滑稽戲和獨角戲,照樣能夠獲得歡樂。
後來隨著奇志、大兵等人的出現,南方人逐漸也開始接受相聲,只不過不像很多北方人那樣對相聲痴迷。
所以,郭
德強一直擔心,德芸社的這杆旗在南京插下去容易,可真的能站住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