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改行》這個段子創作於清末,原先的八番經過一百多年的流傳,幾經名家改編,整理,形成了多個不同的版本。

最初的版本里面,只涉及到了京韻大鼓、評劇、河北梆子和京劇,今天蕭飛展示出來的就已經多出了蓮花落和河南梆子。

而且除了第一番是原版,其他全都是後來不同版本里面摘出來的。

「像剛才李京老師這樣,那就屬於自找的,當然了,更多還是來自外界的因素,比如說1929年,就曾經有過這麼一件事。」

李京問道:「什麼事呢?」

蕭飛接著說道:「就在天橋,天橋市場著火,燒了很多的蓆棚。」

李京點點頭:「有這麼一個事。」

「出了事得有個瞭解,警察局也來人了,上頭要求限期破案,需要找火頭,這場活是怎麼著起來了,打誰家開始燒的,好多人都花錢,疏通,最後這個火頭的名額,就落在大金牙的身上了,都知道大金牙吧!」

「知道啊,拉洋片的!」

「這才叫真冤枉呢,大金牙剛從山東回來,什麼事都沒鬧明白呢,就給抓走了。」

「隨便往人家頭上賴啊!」

「這事兒是你乾的,多冤枉人,走了半年剛回來,楞賴在他頭上了。」

「別人花錢了,就他沒花錢啊!」

「怎麼辦呢?不讓幹了,都知道大金牙拉洋片,往哪一站,不看洋片,就為了聽他的唱,人就圍得烏央烏央的。」

「沒錯!」

「現在沒有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洋片是什麼了,給您諸位解釋一下,拉洋片算是咱們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一個人表演,使用的道具為四周安裝著鏡頭的木箱,裡頭裝著幾張圖片,用燈照亮。」

「對!」

「表演的時候,演員在外拉動拉繩,操作圖片的捲動,看得人透過鏡頭看畫面的變化。通常內建的圖片都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關的內容。演員同時用唱來解釋圖片的內容。」

「跟看電影差不多。」

「沒錯,這也算是電影誕生之前的一種娛樂方式,唱詞為上下句,通常上句落仄聲,下句落平聲;上句起韻,下句入韻;一韻到底。唱詞以七言為基本,句前可加三字頭,句式中或嵌字,每段唱詞少則四句,多則七八十句。」

「解釋的還真詳細。」

不詳細不行啊!

咱們這段子都快說完了,我師父連直線都還走不穩呢。

「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內容多是勸世之作,語言幽默、詼諧,加之由上而下的滑音拖腔,形成獨特的風格,唱腔兒由河北民間小曲傳入京城後,與京城的語音結合而成。」

「您再給學學怎麼樣!」

「我來兩句啊,先打過門兒,倉倉刺布隆咚倉!誒……再往裡邊再看嘍,大清往上那是大明,大明坐了十六帝,末帝崇禎不得太平,三年旱來三年澇,米貴如珠價往上邊升。有錢的人家賣騾馬,無錢的人家賣兒童。黎民百姓就遭了塗炭,這才出了一位英雄叫李自成唉……」

「還拉一高腔兒!」

「值錢就值在這腔兒上了。」

「好嘛,值錢值在腔兒上了。」

「好也沒用,不讓幹了,大金牙沒活幹了,怎麼辦呢?誒,賣豆汁兒。」

「也幹上小買賣了。」

「豆汁兒大夥兒都知道,這是京城的一道名小吃啊,一般人還接受不了。」

「對!喝不慣那個味兒。」

「外地人喝不了,非得是京城人,喝起來是又酸又甜,要區分是不是京城人,看他會不會喝豆汁兒就知道了。」

「有這麼一說。」

「走在大街上來一人,咣,一腳踹躺下了,掐著脖子灌一碗豆汁兒,站起來罵街的,肯定是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