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 連續輸給編劇的陳建彬(第2/3頁)
章節報錯
要談形象,張飛粗中有細,在整部《三國演義》裡一共出過5次計策,其中3次成功1次失敗1次半成功,根據統計的話,還是五虎將裡出計最多,且成功率最高的一人。
要談歷史形象,張飛被評價為「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對待有實力計程車大夫、才子等非常尊敬,且還擅畫美人像,可見是有一定
學識的將軍。
可是在《新三國》裡,計擒劉岱被改成由劉備主導;生擒嚴顏的戲份被刪除;設計大破張郃也沒拍出來。
甚至在後面的劇情裡,諸葛亮北伐時,張郃還對張飛的兒子張苞大叫:「你爹當年都是我的手下敗將!」
張飛的棺材板子估計都要壓不住了。
明明是俺老張贏了!
露臉的要麼成了別人的功勞,要麼乾脆捨棄,反倒是夜襲曹營被識破給完整地保留下來,不做任何刪改。
粗中有細?
劇中呈現出來的簡直就是一個莽夫。
而且,愛敬君子也不見了蹤影,成了一個完全看不起士人,即使是有才幹的人,在他口中也只是腐儒,天生就看不起有學識的人。
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沒文化,反而看不起有文化的粗人。
但凡是張飛出場的戲,基本都可以聽到他一直在說個不停,最要命的是,說的還特麼全是沒有任何營養的廢話。
沒有任何觀眾會願意看到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像市場上買菜的大媽一樣嘮叨個不停,更何況嘮叨的還全是沒意義的廢話?
真真是不懂任何禮數,劇中有唱戲,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哥仨剛到討董聯盟,張飛就大喊大叫:你們沒看到我哥哥在這裡嗎?
看個屁啊!
人家是誰,當時的劉備是誰?
事實上,不管是猛,還是莽,都不能跟不懂禮數劃上等號,在平時行事,或者戰場上,猛還是莽都行,但在諸侯會議這種正式場合大呼小叫,這不是莽,而是連基本教養都沒有的表現。
還有三顧茅廬的時候,直接要放火燒諸葛亮的草廬,在諸葛亮加入劉備軍之後,張飛也不斷給他臉色看,最後搞得一心忠義的諸葛亮都忍不住想撂擔子不幹了。
要知道,諸葛亮在出山後為劉備軍謀劃火燒博望,勸說東吳聯盟打贏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拯救了朝夕不保的劉備軍,而這些功勞張飛全視而不見,還一直誣賴孔明要自立。
什麼叫恩將仇報?這就叫恩將仇報。
以至於,蕭飛看到後面,只要張飛出場,感覺只有三個字:想揍他。
張飛的形象立不住,劉備和關羽同樣差強人意,一個是陰鬱的中年大叔,一個是眼高於頂的牛掰症晚期,三英形象全部崩塌。
還有就是眼前正在看劇本的這一位,他在那部戲裡演的是曹操。
老版的《三國演義》,刻畫最為成功的一個人物就是曹操,鮑老師還憑藉這個角色,拿到了飛天獎的最佳男主角。
而陳建彬的表演就有點兒……
難受!
沒錯,就是難受。
整部戲裡,陳建彬總是刻意壓低聲線說話,時不時地大喘氣,給人一種非常不自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