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相聲的人都知道,最早相聲門裡的單口有個統一的說法叫做八大棍兒,也就是有八個故事,八個段子,分別是《君臣鬥》、《小爺馬壽》、《宋金剛押寶》、《解學士趕考》、《康熙私訪月明樓》、《碩二爺》、《張廣泰回家》,以及《九頭案》。

關於八大棍兒這種說法的來源也有著不同的說法,最被人們所熟知的說法是,八大棍兒源於評書,是評書藝人傳給相聲藝人的。

那麼為什麼評書藝人會傳評書給相聲藝人呢?

據傳聞,當初相聲藝人想說長篇單口相聲,但是不會說啊,然後就去了書場裡面聽評書藝人說書,偷偷學藝,偷人家的活。

學會之後,再改編成長篇的單口相聲,自己賣藝掙錢,相聲藝人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逗樂觀眾,在故事裡面加入了不少逗樂的元素,一來二去,去聽單口相聲的,比去書場聽書的人還多了。

這下評書藝人就不幹了,你們這是偷別人的活啊,嗆行了啊。

舊年間,行有行規,門有門規,經過雙方大輩兒的談判,評書藝人決定傳八段評書給相聲藝人,但是相聲藝人說單口相聲,就必須只能限定在這八段裡面,不能再說別的了。

而且人家傳的八段活都不是完整的評書,都是掐頭去尾的,就跟光溜溜的棍兒一樣,便是叫做八大棍兒。

當然在後來,隨著行業交流的進步,相聲藝人和評書藝人也有互拜師徒的行為,學習對方的本事。

就像相聲名家張壽臣先生,壽字輩的老前輩,相聲門第四代的門長,他就拜了評書前輩張誠闊為師,師父賜名張豫華,是評書門第九代傳人。

盧伯三老先生原本是評書門第八代傳人,伯字輩的,後來也改行說相聲,被相聲八德之一的焦德海先生代拉為師弟,藝名盧德俊,是相聲第三代傳人。

相聲藝人拜評書藝人為師的居多,評書藝人拜相聲藝人的很少,除非是要改行說相聲的。

這是因為在舊社會,相聲藝人的社會地位很低,賣藝的性質也是半乞半藝,說相聲都不叫說相聲,叫伺候爺您一段相聲。

而評書藝人則不同,他們的社會地位比較高,是被叫做說書先生的。

當然了,這只是其中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另外還有一種說法。

前清時的京城,賭業非常興盛,當時的賭場也被稱作寶局。

快板名篇《諸葛亮押寶》裡,就曾經描寫過寶局裡賭博的混亂場景:小小的寶盒兒一塊銅,能工巧匠將它給造成。四塊銅幫壓一木,三面黑來一面紅。寶盒兒落在光棍人手,黃天大會支寶棚。倉啷一聲開了寶,圍了個裡七層,外八層,裡七外八不透風。裡七層,圍著沒事要押寶,外八層,他在那外邊猜黑紅。這個就說:三吊三百給我押大拐。那個說:兩吊二百給我押孤丁。

由此可見,當時寶局裡的賭博場面是何等驚心動魄。

常言說:久賭無贏家。

有多少賭徒在寶局裡輸得一貧如洗,家破人亡。

有些輸紅了眼的賭鬼,就鋌而走險,到寶局裡耍橫、立棍兒。

其中的一種做法,是把自己的手指剁下,或者從腿上割下一塊肉來,押在桌子上當賭注。

如果寶局的老闆惹不起這個人,就要每天掛若干銅錢在牆上,他來了拿錢就走,這叫做拿掛錢的。

還有一種更極端的立棍兒方法,就是跳寶案子。

來人躺在寶局的賭桌上,雙手護住頭及要害部位,微屈身成半弓形,以此表明自己要跳寶案子的動機。

這時,寶局老闆就要按照江湖規矩辦事,不能硬性地把人拉走,而是要請出來自己的鎮局之寶——一根三尺多長的粗木棍,抄起來向跳寶案子人的身上隨便打。

一般來說,一棍子就能把腿打折,數棍子就能把人打成終身殘疾,但是決不允許把人打死,否則寶局要賠償大量的撫卹金。

而跳寶案子的人,無論如何疼痛,也不能哼哈一聲,否則就算跳寶案子失敗,打死勿論。

如果來人一聲不吭,讓寶局老闆服氣了,則算來人跳寶案子

(本章未完,請翻頁)

成功,此人後半生的一切花費皆由寶局供給。

跳寶案子算是那個變態社會里的一種變態的遊戲規則。

寶局裡用來打人的那大棍子,有一個專用的名稱,就叫做八大棍兒,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名詞。

早期的長篇單口相聲《宋金剛押寶》、《小爺馬壽》、《張廣泰回家》、《康熙私訪月明樓》等等,都涉及到了八大棍兒,或者有關寶局的內容,因此相聲藝人就把這樣的幾段作品稱作八大棍兒了。

後來,《碩二爺》、《解學士趕考》等作品,內容雖未涉及寶局,但它們的長度與原有的八大棍兒相似,故此也被藝人們統稱為八大棍兒。

這八個段子當中,《君臣鬥》、《解學士趕考》、《康熙私訪月明樓》、《張廣泰回家》、《宋金剛押寶》這五部書流傳最廣,也都有老先生的錄音傳下來。

相聲門裡,很多演員都會,郭德強自然也不例外。

剩下的《小爺馬壽》和《九頭案》,很多人會一點兒,但殘缺不全,尤其是《小爺馬壽》,前半套書傳下來了,後面的卻逐漸遺失。

因此,相聲門人乾脆給這套書重新起了個名字叫《馬壽出世》,只講前半套,說到馬壽入大力王府便算完結。

沒想到,蕭飛居然會全的,還將這套書傳給了曹芸偉,另外《九頭案》也被他給重新編纂,續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