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娜剛寫完稿子,便得到通知,戰地記者們可以乘坐直升機前往前線了。

她強烈要求前去,直升機這種新型飛行器,早就想試試看了。

登機後,一位年輕的上士給他們每人配發了一個隔音耳機,教學了使用方法讓他們戴上。

“乘坐直升機還需要帶耳機嗎?”蘭迪好奇的詢問。

“當然,直升機飛行的噪音很大。”

姜超上士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回答他。

記者們將信將疑,很快他們就知道對方沒有誆騙他們。

直升機的螺旋槳轉動起飛了。

噪音不是大,而是非常大!

彷彿是站在拖拉機旁邊,被大馬力的發動機運轉折磨耳朵。

蘭迪摘下耳機感受了一會,就好像什麼也聽不到了,耳朵裡全是噪音的嗡嗡聲。

可以肯定這種情況下是無法交流的。

倒是戴上耳機後透過耳麥來交流,還可以接受。

通常直升機的噪音都在100分貝以上,有的達到130分貝,甚至更高。

姜超在成為直升機駕駛員的過程中文化課上學習過。

他還是沒有能夠成為戰鬥機的飛行員,畢竟時不我待,上面等不及了。

因為懂英語可以跟外國記者交流,姜超有幸成為講解員陪同,這對他來說是個機會,表現好了可以為晉級少尉添上一筆履歷。

乘坐直升機的新鮮勁兒過去了,記者們的好奇心已經按耐不住了。

“上士,你們團長曾說在戰爭爆發前,將我們送往前線記錄採訪,可是你們的軍隊才出發不久,難道已經遭遇敵人了嗎?”

面對馬丹娜婉轉動聽的詢問,姜超內心毫無波瀾。

一個不可能發生點什麼的女人,即使再美麗,她也只是一個人。

姜超英語不是很熟練,遣詞造句還需要思索:“事實上我們的另一支軍隊早已出發,並且在不久前,對日軍駐守的瑞麗城發起了進攻,日軍已經大敗。”

記者們還是能聽懂他的二把刀英語,紛紛面露驚愕的神色。

川軍團的速度太快了些,完全超乎了他們的想象。

本以為這場戰鬥最少要發生在三天後,是以隆美爾指揮的德軍裝甲部隊的速度來計算。

他們還以為自己夠高估川軍團的了,沒想到還是低估了。

忽然英國記者問道:“連我們都被欺騙了,那你們大張旗鼓舉行的北伐儀式是為了什麼?”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華夏來的記者比如黎秀石,只需要聽到姜超如此形容就懂了。

那些外國記者卻還是茫然無知樣子。

事實上從幾天前開始,軍營封鎖內外大張旗鼓的動作,就不可能瞞得過日軍的耳目。

如果想把a計劃隱藏在水面之下,最好的方式不是掩蓋,而是建立一個B計劃讓敵人去盜取研究。

做戲要做全套,騙過日軍是其一,順帶對外炫耀武力是其二。

不過他們高估了日軍的情報打探能力,直到召集各國記者,舉行公開的北伐儀式,日軍才反應過來他們是要北上。

之前日軍一直還以為,川軍團是要南下攻打仰光來著。

記者們搞明白原因面面相覷,合著不止他們被矇在鼓裡,連日軍也被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