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人數上來說,雙方相差近十倍。

聽說過軍事強大進攻軍事弱小的,還沒聽說過軍事弱小主動進攻軍事強大的。

而且還大張旗鼓向世人宣告,生怕敵人不知道。

違反了常理,顯得川軍團的行為很奇怪。

陳浩澹澹地回答他:“你應該問,我們派出了三個營的作戰部隊,日軍得到訊息會不會逃跑?!”

能把敵人嚇得逃跑,顯然是信心十足的體現。

記者們回想到剛才看到的上百輛坦克和大炮,不得不承認這為陳團長是自信而不是狂妄。

雖然人數上要少得多,但是要論火力密度,日軍把兩個師團綁在一塊都無法媲美。

現代戰爭早就不是比人數的時候了。

作為華夏記者的黎秀石對此感受最深,日軍開戰之初為何一個大隊的兵力能追著中央軍一個師打?

因為那一個師所擁有的輕重機槍和迫擊炮,數量真不及日軍一個大隊多,火力上完全被壓制,連防守都十分困難。

淞滬會戰時的德械調整師、整裝師,表現出來的情況就好得多。

那些德械師只是在師、團一級的火力上與日軍有差距,步兵班排連營的輕重機槍迫擊炮火力,跟日軍差距不大。

以黎秀石的眼光來看,川軍團剛剛三個營所展現出來的坦克數量,火力密度,

已經比中央軍的王牌裝甲師——第二百師要強的多。

評判川軍團的戰鬥力,不能看人數。

這是一隻超乎常規的軍隊。

“這位大公報的記者,你要問什麼?”陳浩上次還接受過他採訪,直指黎秀石。

黎秀石站起身來,手持筆記擺出專業的姿態問道:

“日軍第五十五師團與國內的軍隊隔著怒江對峙,您的此舉是為了消滅他們,幫國內的軍隊解除威脅嗎?”

這個提問是個送分題啊!

陳浩一瞬間想到了很多,說內心的實話,他北伐還真不是為了這一目的。

解除了怒江對峙,使得幾萬兵力不會被牽制在此。

對於國內的戰局有什麼用?

以陳浩的瞭解用處不大,因為自打美國人參戰以來,運輸大隊長對於抗戰就沒那麼積極了。

總是琢磨借抗日這盤棋,把那些不聽話他的異己山頭頂到前線送死。

最後等日本人失敗了,他就可以實現真正的統一了。

所以那幾萬精銳的中央軍,被盤活後也不會被派到前線正面戰場,用來反攻日軍。

雖然原來不是那麼想的,但是並不妨礙陳浩為自己披上高尚的名義——北伐是為了從側面為國內的抗戰做一份貢獻。

如此宣傳能為他博得更多好感。

黎秀石在本子上立刻記了下來:“深明大義的陳團長,雖然身在國外但內心時刻惦記祖國。

想到在日軍鐵蹄下淪陷的祖國人民,他夜不能寐。

川軍團有了實力後,立即發動北伐主動攻擊人數是他們失敗的日軍強敵,只為祖國的抗日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群男記者中少見的亮色,馬丹娜很快也得到了提問的機會。

金髮碧眼的白人美女,用婉轉動聽的嗓音,問出了一個技術性的問題:

“您認為川軍團裝載步兵的步戰車,與我們美國生產的M3半履帶裝甲車孰優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