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需要完成的階段性第一個任務,擁有一個基本團。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團有多少人。

團一級的編制可大可小,相當靈活。

少則七八百號人,多則四五千人。

以八路軍為例,當初改變為十八集團軍的時候,每個基幹團三千人,是為了應對國民政府壓縮八路軍編制而形成的辦法。

後來為了適應敵後游擊戰需要,形成了小團的靈活編制。

即一團只有五個大連。

一個大連有三個大排,每排除了三個步槍班之外,還有一個機炮班。

機炮班有一挺輕機關槍,有一門小炮兒,這小炮兒就是擲彈筒。

一個連就有一百三十人,五個連再加上團一級的指揮員和少數的工作人員,總共有七百來人。

把團的直屬隊和營一級的組織全都取消了。

所以這就變成了小團大連。

後來八路軍各部隊人員數量大幅增長,兩三千人的主力團較為常見,又回到了三七年的狀態。

八路軍是這個樣子,二戰其他國家的步兵團,總歸是團,不可能突破萬人規模。

上下浮動差個千把號人很正常。

日軍步兵聯隊編制等同於團一級,按甲乙丙等級不同,人數在兩千五到四千不等。

美利堅步兵團四到五千人,一個旅是一萬人以上。

德軍步兵團,每個團大約三千人。

一戰德軍陸軍打出了威風,公認的一流,被國民政府所效彷,不僅僅是引進德造的武器,連編制訓練方式也都引進模彷。

所以國軍步兵團同德軍相似,編制在三千人。

由於戰爭傷亡數字大,加上後勤運輸牲口不夠,所以國軍的步兵團在戰時,還要加強一千五百名苦力或者補充兵。

前面編制裡的陣亡了,後面的直接補充上去。

反正都是炮灰,能拿動槍的就算。

雖然國軍和德軍的編制相同,但是人員訓練、武器配置以及戰鬥能力,都是天差地別。

就拿最顯著的武器配置做比較,德軍裝備輕機槍一百二十挺,重機槍三十六挺。

75毫米反坦克炮12門,50迫27門,81毫米迫擊炮18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6門,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門。

大小火炮總計六十二門,且大多數配置都能落實。

國軍一個團,大約有三十挺輕機槍,三十六挺重機槍,六門七五毫米山炮,六門八十二毫米口徑迫擊炮。

就這麼點東西,跟德軍完全沒辦法比,還落實不了,你說氣不氣人?

落實武器編制的,當初引進的少數幾個德械師,例如參加淞滬會戰非常有名的第八十八師。

其餘的十幾個德系調整師,武器裝備方面都大打折扣。

至於其他沒有被委員長看在眼裡,當成嫡系培養的雜牌軍,就更別說了,連調整師還比不上呢!

實際上,大部分國軍只有少數幾門炮,輕重機槍數量嚴重不足,還存在嚴重吃空餉的問題。

最過分有的團編制上兩三千,實則只有六七百人。

電報上命令某某師前去參加某某會戰,被日軍一個大隊打崩了,這樣的師可能會是有多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