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有五畝地,還都是中等田,都是齊老爺子當年走南闖北掙下來的。

但在這個沒有化肥、沒有高產糧種、沒有科學種植的時代,要是全種上麥子,一畝地碰到豐年的時候,也就二百餘斤。

碰不上豐年時,頂天一百五十斤左右。荒年更少,畝收百斤算多,幾十斤的比比皆是。

這還沒算上田稅,本朝的田稅比前朝要少些,一畝地每年按收成的兩成收取。

五畝地去掉田稅,再加上些別的進項,起先養齊老爺子和周氏倆人還能湊合。後來兒子們陸續降生,之後又是成婚生子,生了孫子孫女們一大窩,這地就不夠塞牙縫的。

為了養活一大家子,齊老爺子早些年便向官府租賃了三十畝田地。

租賃田地那就要交租子,每年兩成的租子,外加兩成的田稅,去掉這些,三十畝地的收成勉強只能讓全家人混個半飽。

為了能讓全家吃飽肚子,也為了節省糧食,齊家一家子平日裡都是以糊糊為生。

一點點粟米、一點點木稷(高粱)粉、幾把後院種的菜,或者是山裡採來的各種野菜等,加上水,燉成爛爛的糊糊。

出鍋時,再撒點鹽巴進去,吃到嘴裡,鹹味極淡。有時採到難吃的野菜,糊糊裡還帶著一絲苦味。

就這樣的糊糊,在村裡還算是好的,不管怎樣全家都能吃飽,大多數人家只能吃個半飽,還有那一天一頓飯的人家,一家子人餓的皮包骨。

除了這些,齊家還養著十隻母雞,五隻公雞,兩頭豬。

十隻母雞並不是每日都能下蛋,一日裡,最多也就見七個蛋。小姑娘因為身體的原因每日吃一個,齊老爺子也因為要採藥的緣故,也是每日一個,再有就是幾個讀書的孫子,三日吃一個。

餘下的齊家人都不準吃,周氏自個兒也不吃,偶爾過個十天半月的,周氏會拿出兩三個,打在糊糊裡攪勻,勉強算是開個葷腥。

節省下來的雞蛋都放在一起,攢到一定的數目,周氏會帶著去北州城賣,好換些鹽油回來。

至於那兩頭豬,那就更別想,到了年底全都賣出去,家裡只留個四五斤的肉過年香香嘴就行。

其他日子裡,也就周氏偏心小姑娘,一個月裡會單獨做上幾頓肉讓小姑娘過過嘴癮,齊老爺子倒是能跟著沾沾光,別的人就不要想了,等著過節的時候,周氏要是高興就買點肉,若是惹著她了,一頓肉都別想見著。

小姑娘是打小過慣了艱苦的日子,齊歡是絕對過不下去的,就是在末世中,她在吃上也沒虧過多少嘴,更別說在這裡。

因此,齊歡覺得眼前最重要的就是掙銀子。

末世前齊歡也時常看小說,知道古代缺乏什麼,她曾經也跟風過一段時間,學著做手工皂、手工絹花、手工絨花等。學的還都不錯,起碼做出來的東西都得到了很多網友的好評。

空間裡還有許多她收集的素材,想做隨時都可以做,還有許多古風小鏡子,琉璃製品等,都是她在末世收集起來的。這些東西,小姑娘的記憶裡都沒有,要是拿出去,怎麼著都能賣個不少銀子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