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假仁假義
章節報錯
李密出發之前,秦虎親自為他準備了糧草軍需,連鎧甲武器都給他配備了最精良的,可說是拿出了十二分的誠意,給了他最大的信任。
對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不斷地有人向他提出建議,認為李密此去絕不會再回來,而且有可能奪取潼關以外的土地。
可秦虎對此置之不理,只是不斷地重複:“密公乃是至誠君子,和我有結義之情,絕不會背叛我,你們不要胡亂猜疑,應該給他最大的信任。”
剛開始的時候,人人紛紛在心裡覺得秦虎糊塗,將來以後必定要後悔,不如趁著現在除掉李密。可是後來,人們又覺得他有情有義,是個真正的君子。
臨行的那天,天降大雪,秦虎親自出城,帶著長安公主給他送行,並且在城外十里與李密眾將把酒言歡,勉勵他們不要有顧慮,放心大膽的出去建功立業。
“山東的事情就交給兄長了,我在長安等待著兄長建功立業的訊息,兄長一路慢走。”
至此秦虎結束了自己完美的表演,回到長安。
李密剛走出不遠,就對王伯當說:“秦虎這樣做讓我感覺到壓力很大,現在他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而我們不久就會成為背信棄義的小人,實在讓我感覺到內心不安,你說該怎麼辦呢。”
王伯當同樣的發愁:“怎麼辦,沒法辦,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主公不要想的太多,這個世界靠的是拳頭說話,只要我們實力夠強,就沒人敢站出來說話了。”
李密也覺得有道理,於是繼續前行。
過了幾天他們出了潼關一路向東,而此時,李密的舊部私底下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一部分人被秦虎的大仁大義所感召,覺得李密必然背叛,自己也會受到牽連,日後的日子未必好過,還有可能身首異處。
以魏國公長史張寶德為首的一部分將領,不願意再繼續向前,並且根據種種跡象寫信向燕王府告變。
駐防在陝縣的孫師孝立即飛鴿傳書給秦虎,請求秦虎追回李密。
秦虎接到了舉報信之後,立即給李密回信,但並沒有讓李密撤兵的意思,相反重新表達了自己對李密深刻的信任。
“雖然有人對兄長表示懷疑,寫信給我,認為兄長走走停停,左右觀望,暗中聯絡張善相,有謀反之意,但弟並不相信,並且仍然給予兄長最大的信任,請兄長不要遭人離間,一往無前,為國立功。”
李密接到秦虎書信的時候,已經過了澠池,進入了河南境內,當時就嚇的出了一身冷汗,叫來王伯當說:“我們這裡出了奸細,把我們出賣給了秦虎,我估計秦虎已經打算對我們下手,只是因為我們已經過了澠池縣,所以無法動手,才寫信來安撫我。”
王伯當說道:“這封信還有別人看過嗎?”
李密搖頭:“沒有。”
王伯當低頭沉思了一下:“我看咱們不如模仿秦虎的筆記,寫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件,然後召集將領們開會,告訴他們燕王即將對我們下手,目前之後反抗才有生路,若是大家信以為真,我們就儘快渡過黃河,前往黎陽。”
“好。”
李密才華橫溢,模仿別人的筆記對他來說簡直小菜一碟,當下模仿秦虎偽造了一封信件,召集主要將領們開會。
李密手裡拿著信件,唉聲嘆氣的說:“諸位將軍,我並沒有懷疑你們的意思,我們都是瓦崗寨出來的老兄弟,手足情深,我不相信有誰會胳膊肘往外拐,但眼前的事情的確讓我感到心驚肉跳。”
說著他把事情的經過跟大家說了一遍:“諸位,這是燕王給我的回信,請大家傳看一下。”並且下令將軍賈潤甫當場朗讀。
賈潤甫也是從瓦崗寨投降過來的,以前在瓦崗寨也是重要將領,曾經做過郡守,獨當一面,足智多謀,為人勇猛。
李密事先並沒有對他提起這件事情,此刻心裡感覺有些翻江倒海,但還是硬著頭皮拿起了信件。
“魏國公親啟,想當初足下被王世充所迫,兵微將寡,隨時有累卵之危,若非本王伸出援手,足下與其手下早已玉石俱焚。今足下與一眾將領,不死感恩,乃敢勾連張善相徐世績,意圖謀反,奪我城池,實有忘恩負義之嫌。”
“我觀足下與諸將,皆背信棄義之小人,心中深為不恥。我勸足下懸崖勒馬,儘早回頭,綁縛雙肩,負荊請罪,我念在兄弟之情,絕不懲罰,若是一意孤行,燕軍頃刻就會降臨,朝發夕至,到時候,踏為齏粉,悔之晚矣。”
“燕王受了小人挑唆,認為我們這些人要謀反,並指斥我們都是卑鄙小人,要把我們踏為齏粉,大家以為我們該如何應付?”李密說道。
賈潤甫手裡拿著信件,心裡疑惑不已,燕王乃是聰明之主,性格剛毅果斷,絕不是草率魯莽之人。如今已經放瓦崗兄弟們東進,即便有變,最正確的處理方式也是懷柔分化,怎麼可能寫這種充滿挑釁味道的信件呢。
可是一些人對李密說的話深信不疑,臉上都有不平之色。
“密公,既然人家信不過咱們,咱們也沒有必要繼續留在這裡受這種鳥氣,咱們瓦崗寨本來就是一鎮諸侯,外面海闊天空,咱大不了重新來過。”
“沒錯,以密公的英明果決再加上眾位兄弟團結一心,不久之後,一定可以恢復咱們瓦崗的雄風。”
“沒錯,反了吧。”
王伯當趁機說道:“是啊密公,大家說的是啊,你也不要只顧念著什麼兄弟之情了,你念著人家,人家不念著你,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你跟他講道理,講不通的。我們還是先自保吧。”
李密假仁假義的說:“伯當,燕王只是一時之間被人矇蔽,不久之後,就會醒悟,我想回去跟他解釋清楚。”
“不可啊,密公。”李密的部將張松說道:“只怕你回去容易,再想活著回來就難了,歷朝歷代,凡是君主猜忌臣下謀反,都是寧可錯殺不肯放過,誰會聽你解釋。就算要解釋,也要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才行。不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