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見到緩緩而來的呂布,劉協精神一震,連忙小跑著從臺階上走了下來。

“恭賀溫侯凱旋歸來,朕本打算親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奈何朕近幾日身體有點不適,還望溫侯勿要怪罪。”

不得不說,年歲漸長的劉協也開始有些小心機了。

武將歸朝,皇帝迎不迎接你是皇帝的事,迎接你是聖恩浩蕩,是你的榮幸,你得感激涕零。

不迎接你,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你班師回朝的第一件事,就必須得進宮面聖,和皇帝彙報你這一段時間的工作情況,以及交接兵權,歸還虎符。

如今情況特殊,你呂布不交割兵權也就罷了,能理解,畢竟如今皇權旁落,這些都是你的人,不交也罷。

你回京之際,沒有第一時間進宮面聖也算了,咱們就當是你一路舟車勞頓,在家好好休息之後再面見陛下,這也說得過去,理由我們都幫你想好了,誰讓你呂布拳頭大呢,就先忍忍你。

可是,只不過因為皇帝沒有親自出城迎接,皇帝就要笑著臉像你一個臣子賠罪,一時間,百官之中,不少的漢室死忠為之憤慨。

百官群中,一人一臉憤慨,剛想出列痛罵兩句,便被人旁的一人拉了回來,衝著他搖了搖頭。

這人看到同伴臉上的表情,長嘆一聲,一臉悲憤,低聲道:“我大漢怎會落到今日的地步,因為這點小事,天子就要向臣子賠禮,荒唐。”

身旁之人也長嘆一聲,搖了搖頭,低著頭,沉默不語。

望著迎面而來的漢獻帝劉協,呂布隨意的抱了抱拳:“臣,呂布,拜見陛下。”

“溫侯快快免禮,此番,溫侯為我大漢平定荊州,勞苦功高,來人……”

劉協話音剛落,一個小太監便匆匆忙忙的跑了過來,手中拿著聖旨,來到呂布的身旁高聲道:“溫侯接旨。”

良久,小太監見呂布並沒有反應,於是,又用那尖銳的嗓音高聲喊道:“溫侯接旨。”

呂布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行了,聽著呢,沒聾!”

小太監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轉頭看了看劉協。

劉協一尷尬,臉上勉強露出一絲笑容,訕笑道:“還愣著幹嘛?溫侯勞苦功高,乃我大漢的社稷之臣,不必在意那些虛禮,快宣旨吧。”

“呂布於王允、呂布兩人霍亂長安之際,悍然起兵,解天子於水火,扶社稷於危難,功蓋千古,現冊封丞相,總領群臣,監管國事,假節,賜奏事不名,朝會不拜,今後群臣奏事,當避丞相諱,不得稱名。”

望著眼前的聖旨,呂布的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小皇帝長進了啊,居然玩起捧殺。

回頭掃了一眼殿前的滿朝文武,臉上表情不一,有的一臉諂媚,有的則一臉憤慨,至於麾下眾文武則滿臉興奮。

他們當然是打心底裡替自己的主公高興,忠心什麼的暫且不提,單單只是呂布的位子上升,他們就上升的空間就更大了,這本就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如果是封王的聖旨,呂布確實不敢接,因為他現在可沒有那個實力,如果他真敢接了封王的聖旨,他敢保證他的下場比董卓還慘。

但是,如果只是一個丞相的話,以他現在的實力,還是無所謂的。

天下諸侯不會因為一個丞相之位來和他這個實力不弱的諸侯死磕,也沒那個必要。

最多也就是引起這滿朝文武中的那些漢室死忠爆發,不過,呂布本來就準備在今天把這長安再清洗一遍,早點爆發也好,一舉收拾了好了。

呂布不禁對劉協的這種小手段感到不屑,如果換成他是劉協,封出去的絕對不是什麼丞相之類的,絕對是封王起步,只要他敢接,就會引起全天下諸侯的怒火,如果他不接,也沒關係,又沒什麼損失。

可能劉協是因為顧及到漢高祖劉邦的那句‘非劉氏不得封王’的古制,才沒有直接給自己封王吧,還真是死板,天下都成這樣了,還什麼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