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城頭一個小校,一刀砍死了韓玄,手中高舉著韓玄的首級高聲道:“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溫侯以仁義待民,乃當今明主,如今韓玄已死,弟兄們,隨我歸順溫侯,開城迎溫侯入城。

這小校一刀砍死了太守韓玄,令城頭上的長沙守軍一臉茫然,有些不知所措。

黃忠凝視望去,只見城頭上的小校,面如重棗,目若朗星,正是義陽人魏延,頓時一臉驚怒,喝道:“魏延,你怎敢如此!”

雖然魏延只是一個小小的校尉,但黃忠不可能不認識他,此人一身不俗的武藝,為人也頗為仗義,在士卒中有著一定的威望,黃忠還為此在韓玄面前保舉過此人。

只可惜,韓玄此人確實如魏延所說,輕賢慢士,根本看不上魏延這種草根。

黃忠還一直為此感到惋惜,誰曾想,魏延今日居然敢做出這種斬殺太守,開城投降的舉動,一時間,頗為憤怒。

其實,魏延此人之所以會斬殺韓玄,開城投降,一方面是因為韓玄根本不重用他,而且韓玄此人也沒有一點雄主的樣子,在他的手下肯定一輩子也出不了頭。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不過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校,即便是從長沙中直接掏出來投奔呂布,他也不敢保證呂布就一定是一個識貨之人。

於是,便決定給呂布送上一份大禮,像呂布證明自己的能力。

原本在見到許褚被生擒,十分震怒的呂布都已經準備揮軍殺過去了,沒想到居然發生了眼前的這一幕。

聽到黃忠喊對方魏延,呂布嘴角一揚,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魏延這如雷貫耳的名字,呂布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不僅知道,他還知道的非常清楚。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稱魏延“腦後長有反骨,久後必反”,以及孫權言“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對此,呂布嗤之以鼻,如果說魏延有野心,呂布倒是不做反駁,畢竟野心這個東西,換一種說法也可以叫做上進心,只要控制得當,並不一定就是壞事。

更何況,對於魏延“腦後長有反骨,久後必反”這種說法,呂布其實更加覺得另外一種說法可信度高點,那就是“魏延之亂,始於諸葛亮”。

魏延軍事上的能力確實很高,但是在政治上面,卻十分的幼稚。

後世可是有很多人對魏延的軍事才能評價很高,甚至拿魏延和關羽相比,覺得這兩個人都屬於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的人。

魏延是劉備的老部下,早就跟隨劉備南征北戰,是劉備的愛將。劉備打下漢中,要決定留誰來鎮守漢中,全軍上下大家都看好的是張飛,張飛也自以為非我莫屬。

結果,沒想到的是,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所以當時全軍上下都為之一驚,可見,劉備對魏延是非常看重的,委以重任。

劉備此人雖然呂布並不怎麼喜歡,甚至可以稱得上為討厭,但有一點,呂布不得不佩服他,那就是他的識人之能,他既然敢用魏延鎮守漢中,就足以說明魏延此人並不是諸葛亮所說的那樣,腦後生有反骨之人。

然而諸葛亮似乎並不買劉備的賬,偏偏認定魏延是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

謀反的標準無非有兩條:第一條,魏延投降曹操。第二條,魏延要篡位。

魏延這兩條根本就沒有,那怎麼談得上是謀反呢,有何來謀反的理由呢?

陳壽在《三國志》裡面明確地指出,魏延當時不過是想取代諸葛亮當全軍的統帥,不過如此而已。

雖然魏延不但公然違抗軍令,還大搞個人意氣之爭,燒了棧道,置蜀國軍隊的安危於不顧,那也是頭腦發昏。

但另兩個人也有責任,一個是全軍統帥諸葛亮,第二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

張作耀的《劉備傳》當中就說了,魏延的冤案完全是由諸葛亮是一手策劃的。諸葛亮在臨死的時候召開了最後一次高階軍事會議,但是這一次軍事會議上面有三點不正常。

首先,參加的人員除了諸葛亮本人以外,還有長史楊儀、司馬費褘,徵西將軍姜維,獨獨把魏延排除在外。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