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收復燕雲十六州(二)(求訂閱!)

看到耶律大石陷入沉思,所有的人都變得沉默了起來,誰都不敢打擾耶律大石的思考。

作為遼國排名前幾的大將軍,耶律大石在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大權在握,誰都不敢有什麼意見。

過了一會,耶律大石才嘆了口氣說道:“唉,不得不說, 這個西門慶還真是厲害,真沒有想到在孱弱的宋國也能出現這樣一個人,可惜沒有生在我遼國,不然我遼國豈還會懼怕金人。”

“罷了罷了,現在最重要的是金國,至於燕雲,能留就留, 不能留,就徹底放棄吧!”

說完之後,耶律大石也不管其他人如何想,直接便下命令道:“傳我命令,命雲州九州的將士全都退往居庸關,死守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也是中國的城堡之一。[1]“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

居庸關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

從漢到元代以前,居庸關這裡一共打了十六次比較重大的仗,攻擊一方的獲勝比例僅有十分之三,可見居庸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絕非虛語。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大明的朱棣,一旦把都城遷到北京,他就把視線投向了居庸,他說:“居庸關路窄而險, 北平之禁喉也。百人守之, 萬夫莫窺, 必據此乃可無北顧。”這話是千真萬確的,明朝還有一句話,叫做:“居庸一傾。則自關以南,皆戰場矣。”也就是隻要居庸關一破,北方的敵人就能毫無顧慮,長驅直入中原。

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地理學者顧祖禹,他說,這個地方是兩山夾峙,下面有一條水量巨大的澗,從下望去,那就是懸崖峭壁,稱為絕險。能同行的,僅僅是很狹小的側道,道路寬度僅有兩個車輪間的距離,加上密林深遠、絕谷壘石、崇墉峻壁,實在是險之又險。

這樣的地理,在歷史之上, 就是說書先生最喜歡說道的八個字,叫做:“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東漢末年, 鮮卑屢次南侵,都被阻擋在居庸關下。當時的幽州牧劉虞,派屬下田疇帶著奏章上京。他就選了二十名精壯騎兵,從居庸關出發,沿著長城走朔方,也就是山西北部到內蒙古一線,最後循間道至長安致命。而隨後劉虞與公孫瓚的最後一戰,也就發生在居庸關。結果三日城陷,劉虞成了俘虜並最後遇害。

而在宣和年間,女真迅速崛起,風雲直下燕雲,當時的遼國也是拼死守居庸。結果仗打到一半,居庸關的一處山崖突然崩塌,將遼國最後的忠義之士壓死大半,於是遼軍崩潰,金國迅速拿下燕京。到了蒙古打金國的時候,守居庸的就成了金兵。在草原上稱雄的蒼狼蒙古人同樣被攔在此處,一直要等到另一路蒙古兵繞道紫荊關,打下涿、易二州,再回轉從南邊攻打居庸關,首尾夾擊之下,才把這座雄關拿下。

可以說,這是一個不亞於雁門關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雄關。

雲州九州現在還有兵馬三萬多,若是全都退守居庸關,那居庸關基本上就是穩當了。

這就是耶律大石的打算,若是這樣居庸關還能丟了,那他遼國丟了燕雲十六州也就是天意了。

“將軍!”耶律克隆發現,將軍最後同意棄城,他還想再堅持!

“好了!這是軍令,有問題本將自己負責。”帶著一臉煩躁,耶律大石一錘定音。

在他心裡,其實還有一個主意,只是目前還不到時候講罷了。

“是!”耶律克隆無奈,只能閉口不言。

不過就這樣放棄雲州九州,耶律克隆也是心裡很憋屈。

……

“轟轟轟……轟轟轟……”

幾萬騎兵的馬蹄聲,就如同驚雷一般,慢慢的傳進了雲州城內。

前段時間雁門關北攻破的時候,很多雲州的百姓,都躲了起來。

畢竟但凡打仗,受傷害最大的便是百姓。

曹操大徐州,因為抵抗太強,便屠了徐州,金人打宋朝,受傷害最大的也是百姓,滿清進了山海關,也有了揚州三日,嘉定三屠。

不管是什麼勢力在打仗,最受傷害的就是老百姓,敵人攻城時,守城一方會讓老百姓跟著守城。

當城破了,攻城的人就會覺得老百姓都跟著對方守城,是壞人,所以也會玩個屠城。

真是應了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很多老百姓都收拾行囊離開了雲州,有的藏進了山裡,有的拖家帶口去了寰州和朔州。

反正只要不在雲州這樣的交戰地方,去哪裡都可以。

更何況朔州和寰州的土地新政也讓很多人心生嚮往所以很多人自然就想去哪裡過好日子。

雖然開始很難,不過有免稅三年的新政完全可以度過難關。

一路上,西門慶看見不少百姓,朝著被自己打下來的四州而去。

他知道,這是土地新政帶來的效果,能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這些人自然要離開雲州。

“啟稟大將軍,雲州其他州的遼軍有異動,看跡象是棄城而逃,全都朝著居庸關而去。”

西門慶帶領大軍,已經來到雲州郊外。突然的新情況,令他頗為意外

西門慶都沒有想到這雲州剩下的幾個州的遼軍居然不做抵抗,直接全都撤退到了居庸關。